《画风》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学情分析《画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课文贴近儿童生活,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二年级的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观点、做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并从中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学习三位小朋友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2.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目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识字、写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学习难点:从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中受到启发,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二、学习方法设计整体思路是:读——悟——说——画就是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感悟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阅读中积累了语言,在领悟中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在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了创新精神。三、教学程序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先给学生展示一首唐诗,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引出风。然后让学生唱关于风的歌,来背关于风的诗句,再说一说自己感受到的风。让学生知道风听得见,也能感受得到。老师再相机问学生,那么风能画出来吗?这样使学生很快就进入文本所规定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接着老师板书课题。以此引1入新课。第二环节:识字。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抓住本课识字的特点,以多种方式学习生字。在本课要求认读的7个生字当中,有6个出现在小朋友的名字里,我结合这个特点,先出现有这三位小朋友的图画和姓名,这样引入识字这个环节,让学生看图读出姓名,读字卡,口头组词等。最后以多种形式来巩固生字。最后以课文中三个句子引出另外三个需要学生做辨析的字,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巩固。第三环节:多形式读,体会感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强调积累,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交流、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去朗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通全文,整体感知。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下来,请教小老师或者拼拼音解决。2.解决生字后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熟。抽生逐段读课文,通过读了解文中每个小朋友的观点。并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让学生细读课文,动手勾画。边读边用笔勾出写三位小朋友分别是怎样画风的句子。4.再图文结合,理解内容。我通过图文结合把这些重点句子找出来再读。这样直观的学习更容易使学生明确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学生就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重视借助图画阅读,这是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学生阅读提出的一个要求。)5.指导重点朗读,领会创意。让学生反复读小朋友们怎样画风的句子,以此体会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创意。特别是强调赵小艺画的画,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领会她的创意,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达到了我预设的知识目标。6.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边读边想,自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画风。7.我通过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三位小朋友吗?为什么?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懂得要做一个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也就达到了我预设的情感目标。四、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这次板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题目“画风”和三个小朋友画画的内容以及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和一个2生字。板书中集中展示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要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