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接受学习:是一种由老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的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或新命题的意义。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组合学习:指通过在新旧观念之间建立组合关系来理解新知识的意义的学习。陈述性知识:是能用词汇或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的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非特殊迁移:则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还不明确,既可能是原理原则的迁移也肯能是态度的迁移。近迁移:指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低通道迁移:指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高通道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问题解决:是指问题的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知过程。试误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景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接构成的;这种联接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算法式: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方法都算出来,它保证成功但费时又费力,有时在实际中甚至不可能实现。启发式: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化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方法。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个体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功能来源与外部动作的内化。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