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化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打算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体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圆柱的体积说课稿1在《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中,杨老师紧紧抓住“圆柱体积公式第1页共113页的推导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发学生从旧知探究新知的爱好,注意激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新知,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利用等积变形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逐步归纳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一、展示导学提示,明确教学目标。杨老师通过展示导学提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目标有目的、有打算地学习下一步的新学问,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子,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详细,可操作、可检测。二、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在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中,第2页共113页杨老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教具进行转化,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进行推导,但杨老师觉得还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推导过程重新回顾一遍,引导学生视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相识的基础上,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学问形成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同时也培育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力和学习习惯。这样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三、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杨老师通过设疑,指明探究方向营造探究新学问的氛围。通过学习指南单,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沟通,探究圆柱底面积、高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第3页共113页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给学生供应充分的合作沟通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沟通,让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沟通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杨老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驾驭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育了学生的学习实力、抽象概括实力和逻辑思维实力。四、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首先通过回忆第4页共113页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尝试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出圆柱的积。接着,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再启发说出转化成我们熟识的立体图形。最终,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示“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这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得到应有的渗透。五、习题的设置层次分明。杨老师的习题设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知底面积,半径、直径到周长,步步引申,提高学生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实力。不足之处:1.让学生上台展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应指第5页共113页出先把圆柱体均分成两部分(学具是自动分成的,老师应指出来),后沿底面圆的直径分割成16等份其中有一半其实是分成9等份(假如不将第8等份再分成2小等份,那拼成的图形底面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长方形),这些过程老师应讲解具体些,以便学生理解并推导出体积公式。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用的圆柱体积公式是V=πr2h,老师应重点强调下,便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圆柱的体积说课稿2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第6页共113页一、把握教材,目标定位《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相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化地探讨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育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依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问与实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育学生推断、推理的实力和迁移实力。第7页共113页2、过程与方法:结合详细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