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连贯专题复习保持语言连贯有三个条件:一是有共同的话题二是有合理的语序三是有衔接与呼应一、话题要一致,避免东拉西扯•话题是一段中几句话联系的纽带,是贯串各句的灵魂。一篇之中或一段之中,如果没有一个表述的中心(共同话题),而是东拉西址,随意粘连,语言的连贯性就要遭到破坏。岔开话题或暗换话题都会造成不连贯。话题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即要通观上下文确定全段表述的是什么。•有时主语就是全句的话题,主语一致话题也就一致了。例如1995年高考试题:•分析下列两个句子,找出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句。•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座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比较两句话,后面是一样的,显然关键在于前半部分。根据后半部分可以确定这两句的话题应该是“宝塔的位置”,因此前半部分也应以“宝塔的位置”为陈述对象,所以第二句上下文衔接得较好。需要注意的是,主语一致有利于语言连贯,但不能认为只要主语一致了,话题就一致了。判断话题还要根据上下文。•找出跟下面的话衔接最顺当的一句。•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D.二厂上领于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首句的话题是二厂和三厂各有所长,下文要从二厂和三厂的长处来说话题才一致,B项和D项是由一个厂子来说的,与话题不一致;C项前半句说短处,后半句说长处,也与话题不一致,所以应选A有时候话题表现为说话人感受到或需要传达的一种情趣、感受,所以情境前后统一就是话题统一。请看1988年高考试题:•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二、句序要合理,避免颠三倒四•时间顺序•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a②①④③⑤b①④②③⑤c②⑤③①④d①④②⑤③•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A.⑤③①④②B.⑤③①②④•C.④②③⑤①D.④②③①⑤•解析:供排序的句子分为三个层次:⑤句为第一层次,总提“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山经》和《禹贡》”;③①句为第二层次,分述“《山经》”和“《禹贡》”;②④句为第三层次,总说“中国区域地理著作”此后的发展情况,而④句则是对②句的例证。这样,五句话就形成了“总—分—总”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