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之难题——人西部大开发之难题——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20世纪末的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公开宣布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决策。这给原本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对于我们这些在西部成长的孩子们来说,对家乡这些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是看在眼里,甜在心里。然而,发生在身边的很多事,也让我觉得,西部大开发,也还有许多有待于解决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人,经济和自然的问题。远的不说,就在我们县,我发现尽管西部大开发这面旗帜在上空飘扬,但是人们依然没有那个概念,一个小小的县城,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化,原来的田地全部被盖楼房,尽管垃圾筒在一旁,但到处仍是随地乱扔的垃圾,特别是夏天,到处都弥漫着难闻的气味,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人们根本就没有那个意识,认为随手扔垃圾便是天经地义。有时候我在想,自然环境是大家共同的家园,要是我们不去保护,谁去保护?难道因为破坏自然环境我们所受的灾难还少么?2003年的非典依然历历在目,难道我们忘记了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破坏自然环境之前考虑一下后果呢?倘若西部人都这样对待这项伟大的工程的话,要取得成功,谈何容易啊!还记得小时侯,家乡也是有青山绿水,但是,随着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日子好了,可环境却越来越差,我常常问自己,难道我们幸福美好的日子一定要以环境为代价吗?难道小时侯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满天星星的日子,真的不会回来了吗?其实,不止我的家乡,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大问题,西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网络系统“西部金睛行动”近日启动,开展对江河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本底数据调查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大规模地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查。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江河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同时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地区湖泊萎缩、雪线上升、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加速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其实,不止在中国,全球都在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当一些人还在质疑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之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开始今天,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足以证明,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而气候变暖又是因为大气中聚集了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按照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指标ppm计算,1万年以来,其指数始终保持在约270左右,40万年来其指数徘徊在200~280之间,可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这个指数猛增,达到了现在的360,而且这个指数还会增加。可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有人说,要发展经济,环境总要做点牺牲,其实经济发展是否一定会污染环境?保护环境是否一定会阻碍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终于认为经济与环境应当协调发展。虽然在具体的行动中做到真正协调还有许多困难,但有阻碍,就有促进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加快,“促进”一面越来越明显。我认为,现在应当倡导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而从观念上来看要提倡经济与环境的“融合”,从理论上来看是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它认为,经济的增长无疑是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得以实现和可持续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是,发展决不是经济的连续增长,而应是一种以人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的质的内核是开源节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性、永续性。而它的外在要求则是,任何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坚持多开发、多利用、多保护、少投入、少浪费、少危害,高度讲求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现代经济发展的事实已不可争辩地证明: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就要为其寻找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这一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