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第一节大田作物(一)小麦一、小麦的需肥特性由于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小麦的生育期也不尽相同。秋播小麦大多在230~280天,春播小麦为100~120天。由于小麦生育期较长,需肥较多,大致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需吸收氮(N)约3公斤,磷(P2O5)1~1.5公斤,钾(K2O)2~4公斤。氮:磷:钾=3:2:4小麦吸收氮、磷、钾各种养分的高峰期各不相同。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氮占总量的40%;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氮占总量的30%~40%。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占总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量的40%;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已达最大量。二、小麦的施肥技术(因区域、地力、施肥习惯各不相同,以下施肥技术仅供参考,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1、普通施肥方法底肥:一般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施可丰复合肥(15-15-15,16-16-8等)40~50公斤。基肥的施用方法,一般在耕地前,将肥料撒施地表,随耕地翻入土中,耕深以15~20厘米为宜。追肥:在小麦返青期结合浇返青水亩施尿素或氮钾追肥20~30公斤。2.2、长效缓释肥施肥方法结合耕地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施可丰小麦长效缓释肥50~60公斤做底肥一次性施入。甘肃省农科院在武威、张掖进行了小麦长效缓释肥的试验示范,其结果显示在两地小麦长效缓释肥的适宜投放量为48~53公斤,可提高产量11.8%。三、小麦田间管理技术1、冬前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利于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增加小麦籽粒的氮素积累。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2、春季(返青—开花)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及早进行划锄,以通风、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使麦苗稳健生长。将一般生产中的起身期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追肥浇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挑旗期至开花期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3、后期(开花—成熟)小麦开花后,特别是灌浆后期,土壤含水量过高,会降低强筋小麦的品质,所以,种植强筋小麦在开花后应注意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在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的基础上,一般不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四、病害防治全世界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我国发生较重的有20种。近几年,小麦上的发生较重的病害有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1、小麦锈病(真菌病害)小麦锈病包括三种,分别是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1)症状锈病可以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条锈病:夏孢子(小锈点)在叶脉上排列成行,呈虚线状,颜色鲜黄。叶锈病:在叶片上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或者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在三种锈病中,病斑最大,颜色比较红暗。(2)防治小麦锈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种子方面种植抗病品种种子处理药剂拌种:用0.03%粉锈宁拌种。加强栽培管理清除菌源:消灭越夏的自生麦苗和田间杂草肥:氮肥早施,增施磷、钾肥;氮、磷、钾配合施用,适时追肥水:合理灌溉,避免大水漫灌合理密植:避免通风不良和湿度过大。药剂防治大田喷雾药剂:粉锈宁、速保利等三唑类杀菌剂2、小麦赤霉病(真菌病害)(1)症状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有苗枯、茎基腐烂和穗枯等。以穗枯最为严重,在被害小穗上形成明显的粉红色霉层。(2)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减少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种子方面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苏麦3号,扬麦4号等。药剂拌种:50%多菌灵浸种。加强栽培管理清除菌源: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合理施肥,氮肥追肥不能太晚。水: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雨季注意排水降湿。合理密植:避免通风不良和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