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新闻传播史,应该有对新闻史实的翔实记叙,有对新闻界人物及新闻事件的客观公正评价,有对新闻传播现象与时代背景联系的鞭辟入里分析,有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规律的实事求是的总结。一部好的新闻传播史,应该有对新闻史实的翔实记叙,有对新闻界人物及新闻事件的客观公正评价,有对新闻传播现象与时代背景联系的鞭辟入里分析,有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规律的实事求是的总结。第一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节新闻与历史的关系第二节中国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三节中国古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第四节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第一节漫谈历史与新闻第一节漫谈历史与新闻新闻与历史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客体方面都涉及“事实”(fact),在主体方面都涉及“叙事”(narrative)。英国史学家GeorgeMacaulayTrevelyen(屈维廉,1876——1962)说过:“就历史的不变的本质来说,它乃是‘一个故事’······历史的艺术始终是叙述的艺术,这是最基本的原则。”美国新闻学者DavidMcKnight,区分了新闻中的fact与story。事实的背后是ObjectiveReporting,故事的背后是InterpretiveReporting。美国新闻学者MichaelSchudson也认为,19世纪末的新闻学可分为两种,即故事新闻学与信息新闻学。故事置身于“文本”(context)之中,而信息则是decontextualized,即它所提供的fact是unframed。古今中外不少杰出的记者,同时也是优秀的史家。如《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光荣与梦想》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等。在古代,历史与新闻往往形同一体,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不仅是对社会活动的记录或记忆,更是对某种意义的建构。《易经·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甘惜分主张把新闻专业放在历史系,新闻专业的学生授史学学位。历史中的新闻与新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新闻与新闻中的历史新闻与历史的关联,在中国古代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史传,都存在历史与新闻边界模糊的现象。章学诚甚至认为,“六经皆史”(《文史通议·易教上》)许多史学家的素质、操守与行为,同样适用于新闻记者。如“秉笔直书”,“春秋笔法”等。如刘知几的“才、学、识”,以及章学诚的“才、学、识、德”等。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春秋》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闻之于丁氏,丁氏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如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霸王别姬霸王别姬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骏马曰骓(zhuī),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易水送别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