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申报实例发布时间:2015.5.6浏览次数:17377近日,财政部网站公示了此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评审结果。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前16位的城市进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城市名单按行政区划序列分别为: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其中武汉市和常德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全程得到泛华建设集团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最终在全国3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1湖北省武汉市1.1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优势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素有“江城”之称,又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其优势在水,忧患也在水。近年来,武汉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问题相互交织。如何确保水生态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科学统筹蓄与净的冲突、渗与滞的纠结、排与用的矛盾,是武汉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武汉面临的水问题,也是全国不少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极具代表性。能够抓住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机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既有利于武汉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可在全国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武汉一城秀水半城山,长江和汉江在城中交汇,上百座大小山峦、166个湖泊座落其间,165条河流川流不息,水域面积22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9%,这些都是巨大的天然海绵体,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2、生态保护走在前列武汉市在3261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中划定了1814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政府制定规章、人大作出决定,予以保护。成立了全国首个湖泊保护局,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最严格的湖泊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湖泊“三线一路”(水域蓝线、绿化绿线、建筑灰线)保护规划,非法定程序,不得调整。3、试点积累治水经验武汉承担“两型社会”建设、东湖自主创新示范等国家战略,是全国唯一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节水型社会“双试点”城市,正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在水体截污、水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4、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武汉实施城建攻坚计划,每年城建投资过千亿,城市道路、绿化、排涝、治污、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硬件支撑。5、基础研究系列成果国家“863水专项”在武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武汉在排水防涝、低影响开发、污染控制、河湖治理、生态水网构建等方面也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1.2试点建设思路和主要内容1.2.1指导思想和原则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全面协调、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做到“四个同步”——示范试点与全市整体推进同步,工程建设与机制体制创新同步,保护修复与低影响开发同步,源头减排、过程控制与系统治理同步,统筹协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开发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示范样本。图3-1武汉海绵城市总体布局1.2.2建设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理念机制创新为先导,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实施“五个一”工程,实现“3个目标”:径流总量控制新城达到85%、旧城达到75%,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1.2.3技术思路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采用“2+N”模式,试点期内打造一旧一新两个集中示范区,同时选取特色示范工程同步实施,将控制指标逐层分解,工程措施因地制宜,结合试点经验逐步向全市推开,全面构建法规、管理、技术、项目、融资五大体系。1.2.4主要建设内容1、集中示范青山示范区面积23平方公里,区域内旧城旧村旧厂占比大于50%。该区内拥有两湖、三河和六大城市公园,北靠长江,南临东湖,绿地水系占比26%,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区为城市内涝高风险区,部分港渠水质污染严重,水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具有较大典型性,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强烈。四新示范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