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观探微陈飞飏(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摘要:洋务运动是指在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是指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本文主要是根据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技术引进思想角度角度切入。关键字:洋务运动技术引进洋务派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统治集团部分成员自上而下地提倡了洋务运动。“当世立国之要,必以富强自保伟首务”,谋求自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过程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任总理衙门大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丁日昌(先后任江南制造局总办、江苏巡抚、福建巡抚)、沈葆桢(任江西巡抚)为代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三十多年,从学习语言文字到制船造炮之法到天文算学、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从军工企业到民用企业到航运业、架电线、修铁路,无不是实用思想的推动,并未培养出非常之才,以效用天下。但历史地看,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接受新思想的现代科学技术人才,积聚了社会变革的力量,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1]那么我们从技术引进这个角度,分下洋务运动时期技术引进过程的特点。技术引进过程中我们引进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意识形态的技术,我们可以称之为“技”;一种是实体形态的技术,我们可以称之为“器”。学界有的人把技术分为三类: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2]我们这里分之为两种,把经验形态的和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归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一、洋务运动时期如何引进“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工具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技术引进过程,对于“器”的引进也就成了是多是少的问题的。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引进过程中不乏对“器”的引进,也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实物的引进。在这过程中,有的“器”虽然不是主动引进,但是在客观促进了自身的技术发展。(一)普通之“器”的引进实物的引进是科技传播的最初形式,近代西方科技向封闭的中国封建社会传播,首先是借助于器物上具有的明显优势。早在明末清初,西方器物通过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播,如自鸣钟等西洋小器物就得到清宫的喜爱,因此皇宫里增加了制作、修理自鸣钟的作坊。到了晚清,望远镜、西洋乐器、照相机等,经由多人逐次绘声绘色描述传播,进而直接和间接进入普通群众。如照相机及照相技术就是由英国传教士德贞带入并得以传播的。德贞于1860年来华后,在北京开办医院,用照相技术为人治疗,并到宜武门大街当众表演,引得许多人好奇观看,一时之下,京城内外广为传播。守旧人士斥其为异端邪术,认为照相是取“目睛之水”、“人心之血”。但有许多人亲自向德贞求教,并形象地逐渐向下传播。后来他出版《脱影奇观》一书,使照相技术正式传人中国。(二)军事之“器”的引进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统治。洋务派看到国外的“坚船利炮“的厉害,自然会在这个过程引进这些军事之“器”。“师夷长技以制夷”本为魏源思想的核心。按照魏源的说法,“长技”主要是指军事科技,即战舰、火器与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强调西方先进军事科技的引进,成为洋务派的理论先导。[3]洋务运动时期最昂贵的实物引进应该是北洋水师军舰的采购,其主力舰造价根据历史资料可知:定远(1699500两)、镇远(1699500两)、来远(865000两)、致远(845000两)、靖远(845000两)、济远(620000两)。晚清政府花费白银亿两计打造了世界第八的舰队,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看,军舰的使用、保养、维修都需要大量的掌握科技知识的人员,这些军舰的采购大大促进了驾驶、测量、造船、军火等军事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因此,实物的引进大大刺激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二、洋务运动时期如何引进“技”(一)改革教育制度,“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还一改过去单一的封建教育制度,大力引进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