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不同的是,在瑞士阿彭策尔地区中部的居民,却是在每年一月十三日庆祝新年。庆祝仪式的参加者只限于男子,在庆祝仪式开始的几个星期以前,妇女们忙着制作男人们所穿的服装。人们用木头精心雕刻成的圆盘形头饰,有的象征房屋,有的象征桥梁和村落等。凡是参加庆祝活动的都装扮成女性,象征富有和善良。他们戴的假面具,面颊丰满,都是用蜡制作的。他们口含一朵小花,脸上的表情“千篇一律”。参加庆祝仪式的,除了漂亮的外型外,一些代表恶魔的极其丑陋的“木偶”也掺杂其中。木偶们的装束完全是用植物制作的,这是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照!无论是漂亮的“妇女”还是丑陋的“恶魔”,胸前和背后都挂着大铃铛,那富有特色的铃声随着他们的舞步叮当作响。村庄平时很静,但到了一月十三日这一天,村民们兴高采烈,喧声震天。青年人总是走在前头,他们穿戴稀奇古怪,手舞足蹈,喊声不断。人们认为,这样做大概可以把那些出没于漫漫冬夜的恶魔扫地出门。他们去每家唱啊跳啊,这时主人会给他们一杯咖啡,他们才会走。同我国接邻的越南、朝鲜、蒙古,除了公历的新年之外,春节也是民间传统的节日,有许多礼仪习俗与我国相似。如越南有扫尘守夜、拜年、踏青等活动,除夕夜吃粽子,粽子有圆有方,象征天圆地方,喜庆有余。值得一提的是春节农村流行竖幡等,人们用竹竿一枝,修掉顶端竹叶,上挂红幡和风铃,传说风吹时发的声音会把鬼吓跑。有的地方幡竿上挂一幅弓箭画,箭头指向东方,象征驱鬼。久而久之,幡竿被称为迎春竿。仲夏节已成为一个预祝五谷丰收的节日,吸引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现在,每逢仲夏节那天,身着民族盛装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心广场,参加节日游行。一位美丽的少女打扮成“谷物女神”的形象,她头戴蓬子菜花编织的黄色花冠,身穿古装,披着鲜艳的披肩。游行队伍在“谷物女神”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朝前走去。当“谷物女神”走到即将开镰收割的麦田时,鼓乐齐鸣,欢声四起。人们便将“谷物女神”团团围住,翩翩起舞。欢乐的人群高歌酣舞,完全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夏至日这天自然成为人们大肆狂欢,通宵享受的一天。但是,北欧各国的庆祝活动也不尽相同,各自有着自己的精彩。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