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教育就是与美相遇2月7日上午,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傅国涌先生为我校教师做校本培训专题讲座——《教育就是与美相遇》。傅国涌先生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描述了民国教育的风范与风骨,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教材美、课堂美、课程美、校园美、校服美。他提出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人与人,人与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相遇,就是与美的相遇。教育是为了遇见美。傅老师分别从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教育“相遇”论等方面告诉大家教育就是与美相遇。与美相遇,是与善和真相遇的起点和归宿。傅先生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与美的相遇。演讲过程中,他与大家分享了他精心搜集的大量民国课本、民国学校、民国校歌校训、民国课堂学生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从多个维度体现了民国教育之美。民国教育虽然离我们近百年时间,但经过傅老师的挖掘和解读,尘封已久的民国教育焕发出了熠熠之光,给我们深刻启迪。傅老师说:“回望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寻找。”。傅老师首先展示了立春、清明、芒种、春分、白露等几张照片,借以说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说起民国教育,傅国涌以一幅“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丰子恺漫画和一张大树下教书学习的老照片,给我们开启了民国教育之门。美是什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人生境界)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哲学沉思)没有把握美的彼岸性,只有此岸性(康德也是)美的本质美指向永恒、美指向心灵、美能够更新。花自开自落,无人赞美,需要有心灵赞叹美的创造,所以要有人,要由能理解美,并且会赞美的心灵。昙花一现——更新——能够再开,美的本质在这里,美是能够更新的,就是创造的奥秘。教育从美开始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与美相遇,是与善和真相遇的起点与归宿。什么是“相遇”,傅国涌直言,少年时最重要的是与什么书相遇;其次是人与人的相遇;还有,就是人的一生与大世界、大事件的相遇。蔡元培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接触到了席勒、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并被他们对美学的研究、洞察深深地影响了。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根由,有来历,有逻辑的,美的逻辑不是逻辑学的逻辑,他是相关联的,这是一个密码,需要人去破译。所以,教育与美相遇不再是偶然。你带一个孩子,慢慢地看他成长,就是持续地与美相遇。更深一步讲,教育就是为了遇见美,因为美是人类的本质,如果没有美,中国教育就没有未来。与美相遇,就是为了与善和真相遇。美是起点,美也是归宿。教育与美相遇也如同我与民国教育的相遇。民国教育不是我自己刻意研究的,是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遇见了大量的民国教育的材料,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看法,然后慢慢地与学校的老师们有一些分享,就形成了一些观点,所以也是一种相遇,那民国教育是什么?民国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美相遇。这种教育的美和美的教育能够从一个个民国教育的具体案例中去寻找,来确认美的教育和教育的美以前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地展开过、完成过。课文之美爱因斯坦说:“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一撇一捺为人”,这是共和国教科书102年以前中国所有的小学生读的第一篇课文。虽然简单,但却道出了做人乃人生第一课的真理。第二册中有一篇课文,画的是妈妈在补衣服,小孩子站在旁边。图下面写着“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所有人都会想起孟郊的那一首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慈母心。还有一篇课文汪曾祺先生印象最深刻。“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前三句都在打油,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