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47页。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本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多层次地反复感知1吨有多重。我认为,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情分析:“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2.能力目标: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感知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沙子1袋,体重磅,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师:图中的小象在干什么?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并讲述故事情节)师:从这几幅图中,你对“吨”这个质量单位有了哪些认识?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2.导入:“吨”究竟是多大的质量单位呢?1吨有多重?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1吨有多重)设计意图:用小象称重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认识“吨”1.掂一掂,想一想。将准备好的重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掂一掂,请学生说说体会。师:重1千克的物品在我们手上已经感觉沉甸甸的了,你们知道1吨里面有多少个1千克吗?课件出示吨与千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请学生想象1000个1千克有多重。2.看一看。(1)师:我们班有40人,每人约重25千克,现在请同学们站在一起,互相看一看,我们这么多人的体重加在一起大约是1吨。(学生站在一起体会1吨有多重)(2)课件出示图片:师: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每张图片的意思,并明确物体质量很大的时候需要用“吨”作单位)3.说一说。(1)出示教材中的实例,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用到了“吨”。[桥梁承重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1吨)](2)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吨”。(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读给全班同学听)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增加学生对“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质量观念。4.解决问题。出示教材47页下面的例题,请学生先理解题意,再与同伴说一说,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一卡车货物重3吨;一桶食用油重2千克;一支牙膏重50克;一头牛重250千克)5、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师出示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说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