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课本题,收获大精彩课本题的改编是指将一个课本中已有的习题(下称原题)进行系列改编或变式,形成一组题或一串题或一个题链。课本题的改编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教材一道题目的多种变化,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与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且通过增强学生解题技巧,训练学生应考心理的稳定性;而对于教师来说,以课本题为本,对其进行系列改编,促使我们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钻研,从而能从大量繁杂的教学参考资料与题海中跳出来,既实现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又能做到真正的轻负高效!课本题的改编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需要将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使学生可以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从整体上理解领悟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掌握解题规律,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更要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课本题的改编要结合原题内容,纵向挖掘,横向发展,在实例中可分改变问题的情境、改变问题的条件或改变问题的角度三种。一、课本题的改编题实例之改变问题的情境原题:(浙教版九年级上册4.4-2作业本29页第3题)如图,小亮欲测量一电线杆A的高度,他站在该电线杆的影子上前后移动,直到他身体影子的顶端正好与电线杆影子的顶端重叠,此时同伴测出小亮与电线杆距离BE=12m,小亮的影子长CE=4m.已知小亮的身高DE=1.7m。(1)图中△CDE和△CAB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2)求电线杆AB的高度。变式1:小亮和他的同学利用影长测量旗杆高度如图,1m长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为1.5m.测量旗杆落在地上的影子为21m,落在墙上的影长为2m.求旗杆的高度。本小题的改编是通过把太阳光看成是平行光的原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这类问题.变式2:小亮在下午实践活动课时,测量西教学楼的旗杆高度。如图,当太阳从西照射过来时,旗杆AB的顶端A的影子落在教学楼前的斜坡E处,测得在地面上的影长BD=20米,DE=2米,坡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同一时刻一根长为1米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为2.6米,根据这些数据求旗杆AB的高度(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DCBAE这小题的改编增加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的知识,使学生把相关知识贯穿在一起,及时巩固。变式3:小亮在下午实践活动课后,测量西教学楼的旗杆高度.如图,当太阳从西照射过来时,旗杆AB的顶端A的影子落在教学楼前的平地C处,测得在平地上EC=2米,地面上的影长BD=20米,DE=4米,坡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0°.同一时刻一根长为1米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为3.2米,根据这些数据求旗杆AB的高度(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这样的改编增加了难度,原理不变,熟练地应用知识和技能,准确把握解题方向。变式4:小亮在下午实践活动课,测量东教学楼前水杉树的高度.如图,当太阳从西照射过来时,小树AB的顶端A的影子落在司令台的斜坡处,测得在地面上的影长BD=2米,坡面上影长DE=4米;同一时刻一根长为1米的直立竹竿的在平地上影长为2.6米,在坡面上影长3米为根据这些数据求树的高度。(精确到0.1米)这小题的改编是利用地面影子在物高上找对应点把物高分成几部分,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这样的解决方法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思路非常明确。对于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我们应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题。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拓展其内涵,赋予时代气息的实际内容,并且可以对同一种建模形式换上不同的实际背景,形成题组训练后感悟到如何建立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起到提高解应用性问题的能力的作用.二、课本题有改编题实例之改变问题的条件1、异中求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中隐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诗中将军在观望烽火之后从山脚上的A点出发,奔向交河旁边的C点饮马,饮马后再到B点宿营,试问怎样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30ABDE202∟12.6°30ABDE204∟12.6C2F2GABD2.624E13431河流BAA我们可以把这类问题拓展到各种不同图形中构建“对称”模型求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同时还可以拓展到二次函数中的最小值问题: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交x轴于A(1,0)和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