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不但面积大、项目多,工期长,而且设计到千家万户,施工场面比较分散。因此,要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治理指挥系统。“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县政府、水利局和有关乡政府领导干部组成,由主管县长挂帅,在上级主观部门的指导下,按规划设计要求,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统一协调和领导全小流域的治理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施工技术指导、管理技术档案、签订治理合同、管理治理经费、制定管护制度、检查落实、总结评比等工作;流域内分别以行政村为单位,由村长牵头,成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在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负责本村的小流域治理和管护工作;各行政村分别成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服务队”,其主要任务是接受培训,传递信息,对承包单位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对治理成果进行管护;各种形式的承包治理单位,根据上级具体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所承包的治理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经系统反馈到指挥部。一、小流域运行管理1、计划。在小流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劳力、资金和治理任务,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编制规划期内分年度实施计划。在安排次序上,本着先解决当务之急的原则,周期短、难度小、受益大的项目先安排,周期长、难度大、受益小的项目后考虑,总的顺序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编制实施计划应讲究科学、实事求是,通过合理有序的安排各项措施,使小流域治理逐年达到规划的目标。2、承包。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承包,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未治理而又可供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水面等进行承包治理;二是对治理的成果承包管护、扩大效、人益。小流域治理“三统、三分”双层经营制,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服务;分层投资、分户管理、收益分成。通过“三统”确定了统一经营的具体内容,确立了集体的所有权,强调了集体对农户的服务。“三分”则保证了户包治理责任制的延续性、稳定性,确认和强调了家庭经营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层投资和收益分成,明确了集体与农户的承包关系,理顺了集体、承包户的经济利益,充分发挥了集体和农户两个积极性。小流域治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统一规划,统一治理,集体投资,承包经营,受益分成。这种形式适用于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每年从集体积累和当年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投向小流域治理,解决了农户资金和劳力不足等困难。(2)分层投资,分户经营,受益分成。这种形式适用于集体经济实力一般的村,采取国家补点、集体拿点、个人筹点、银行贷点的方法,多方投资,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3)劳动积累、分户经营、分户受益。这种形式主要是一些比较贫困的村,集体无资金投入,主要靠利用劳动力多的优势,平摊义务工,集体统一组织治理。(4)资金入股,股份经营,按股分红。这种形式主要用于经济林建设,资金、劳力、物资、科技、土地均可入股,经营收益按股分配。3、资金。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因为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所以,治理的投资应由承包者全部负担。但是,由于小流域治理区大多是水土流失严重、经济贫困落后的山区,加之治理后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整治国土来说具有一定的效应。二、小流域治理治理要按规划、设计、计划、规程来进行。通过治理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一)治理顺序1、先上游、后下游。上游是水土流失的起始点,集水面积小,侵蚀程度轻,容易加以控制。而且工程量不大,省工、省投资。同时由于从上到下节节控制,为下游治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先上后下的治理顺序,是人们在长期治理实践中逐步摸索到的一条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先治坡、后治沟。地表径流大部分从坡面开始,而后顺坡而下,水量增加,流速加快,冲力加强,自然就加重了水土的流失。因此,只有先控制坡面径流,才能更有效地制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如果坡面径流得不到有效控制,治沟不治坡,势必形成洪水纵横,千沟万壑。3、先沟掌、后沟口。由于沟掌上的来水量小,且来自七沟八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