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夏圭略晚于马远,钱塘人,在宁宗、理宗朝为画院待诏。他的年辈虽晚,声誉却不低,御前画院十人,夏圭居其一,与前辈名家苏汉臣、林椿、李迪、马远等享受同等待遇。他早年的山水较多李唐痕迹,中年以后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布局上,他爱将景物集中于一边,或下半边或左右侧,表现迷茫飘渺的空间意趣,人称“夏半边”。晚年的风格更加简练豪纵。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生于杭州,字遥父,号钦山。他出生于绘画世家,到他已是第四代。他在光宗、宁宗、理宗朝任画院祗侯、待诏。和祖上一样,马远山水、人物、花鸟、杂画兼能,是一位全才画家,在画坛独步一时。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山水画,人称“马一角”,是因为他绘画的构图往往将实景置于画面的一角。然而除了一角的特写,他也有全景山水,而且还充分发挥他全才的优势,其作品时而花鸟、山水结合,时而人物、山水结合,时而人物、花鸟、山水结合,极其丰富多变。形容作品特征:“马一角”和“夏半边”政治家的眼里:“残山剩水”、“僻安之物”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晓雪山行图中国画马远(宋)鱼笛清幽中国画夏圭(宋)关键句一P41:美术作品的产生无论是题材或内容还是形式或风格,都受到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的限制。题材和内容的区别与联系。何谓形式,何谓风格。时代性、地域性如何理解。解读: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为例——油画《父亲》是罗中立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美术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用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正因为如此,这一作品公开展出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题材:以领袖像的规格表现中国最普通的农民艺术手法:照相写实的方法时代背景:“文革”结束后不久创作的。“文革”时期的艺术手法是“假大空”式的作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丁托列托(1518-1594)被视为晚期文艺复兴的样式主义画家。“丁托列托”并非他的本名,因为他出身染匠之家,故得此绰号(意为染色者)。他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人,扬言要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为乐趣的独特的艺术效果,他在创作中总是选取别人很少采用的角度和构图,追求宏伟的气魄、强烈的戏剧性和突出的光感,忽视人物内在气质和性格的刻画,主要从画面效果出发。《最后的晚餐》这个传统的圣经题材,在不同时期有很多画家都画过,丁托列托本人就先后画过七八幅之多。早期丁托列托的一幅《最后的晚餐》,作于1547年,现藏威尼斯圣塔——玛库奥拉小教堂内。但以1565——1594年期间完成的三幅最为著名(第一幅在圣特罗瓦佐教堂,第二幅在圣洛可教堂,第三幅即此幅)。就其构思的独特性来说,这幅画比所有其他几幅都要大胆。在这里,虽然仍然采用倒挂飞旋的人体动作,画面还是那样充满着强烈的神话色彩,但耶稣和十二门徒之间的关系,却极有节奏感。席上12个人物被耶稣的一句话——“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惊扰得神色慌张、表现不一的动态,加上左上角那种奇幻的天光与云雾相绕的光源,使这个场面具有一种神话般的舞台效果。画家别出心裁地把这顿“最后的晚餐”,摆设成呈透视纵向的角度,观者似乎就站在门口活场面一侧的高处来观看,一切人物的动作都是成组的、繁忙的、富有叙事性的。据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评价丁托列托的画说:“他不只是工作速度快,他的作品残留下粗犷的笔触,使人看不出他的画是否已经完成。”这决不是说,他的画有许多技法上的粗糙,而是他用笔触追索光与运动感的结果。他偏爱用暖色系的色调,只是他的暖色不追求艳丽,暖色中的明暗是为了加强人物的心理因素。这种画风后来也曾被19世纪的法国印象派所赏识,他们临摹他的画法来吸收这种光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