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表热量平衡第五章地表热量平衡第一节热量平衡方程第一节热量平衡方程►R=LE+H+Qs+StR=LE+H+Qs+St►RR:地表净辐射通量:地表净辐射通量►LELE:蒸发潜热:蒸发潜热►HH:地表与大气间的湍流热通量,即感热通量:地表与大气间的湍流热通量,即感热通量►QsQs:地表向下的热通量:地表向下的热通量►StSt:地表面与生物、物理、化学过程有关的能:地表面与生物、物理、化学过程有关的能ll量通量量通量第二节感热通量第二节感热通量►感热感热::地表与大气间的湍流热通量,由地面地表与大气间的湍流热通量,由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与大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zTktpcH其中ρ为空气密度,cp为空气定压比热,kT为湍流热交换系数。如令下垫面高度为:z=0,积分后则为:TTDcHp0其中D为外扩散参数。热量平衡法,也可以求得,即:TcqL1QRHps整体空气动力学法:TTuccH0Dp地表与大气之间感热输送的特点►11)无论是陆面或洋面,感热交换结果是由地表面)无论是陆面或洋面,感热交换结果是由地表面向大气输送能量,在大陆上感热输送平均由高纬向向大气输送能量,在大陆上感热输送平均由高纬向低纬增加,干旱和潮湿地区差异很大,最大值出现低纬增加,干旱和潮湿地区差异很大,最大值出现在热带的沙漠地区。在热带的沙漠地区。►22)感热输送随气侯湿润程度的增加而减小。)感热输送随气侯湿润程度的增加而减小。►33)洋面上最大的感热输送发生在北半球的大洋的)洋面上最大的感热输送发生在北半球的大洋的西部和北部海区。在赤道附近较小。西部和北部海区。在赤道附近较小。►44)我国年平均感热通量分布呈北高南低分布。塔)我国年平均感热通量分布呈北高南低分布。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为高值区,这里干旱、少云、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为高值区,这里干旱、少云、多日照。低值区出现在四川、贵州一带。多日照。低值区出现在四川、贵州一带。第三节潜热通量第三节潜热通量►潜热:潜热:地表蒸发时液态水气化所吸收的热量,地表蒸发时液态水气化所吸收的热量,它通过在大气中凝结液态水而向大气释放热它通过在大气中凝结液态水而向大气释放热量。量。zqkLLEgL为蒸发潜热,kg为水汽交换系数,当空气未饱和时,LE可写牛顿形式:qquCLLE0D引入鲍文比β1QRLEs►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潜热输送的特点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潜热输送的特点►11)在海陆分界处,洋面和陆面的潜热输送相差很)在海陆分界处,洋面和陆面的潜热输送相差很大。这是由于大陆和海洋上净辐射的不同引起的蒸大。这是由于大陆和海洋上净辐射的不同引起的蒸发力不同;大陆上由于地表水分的限制,制约了潜发力不同;大陆上由于地表水分的限制,制约了潜热的输送。热的输送。►22)大陆表面的潜热输送具有明显的非带状分布特)大陆表面的潜热输送具有明显的非带状分布特征。在充分湿润地区,潜热输送随净辐射自高纬向征。在充分湿润地区,潜热输送随净辐射自高纬向赤道增大而增大;在干旱地区,潜热输送随干旱程赤道增大而增大;在干旱地区,潜热输送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度的增加而减少。►33)大洋上潜热输送年总量的分布与洋面净辐射的)大洋上潜热输送年总量的分布与洋面净辐射的分布基本相似。随纬度上升而下降,暖流所经处使分布基本相似。随纬度上升而下降,暖流所经处使潜热明显加大,而冷洋流作用的地区,潜热输送偏潜热明显加大,而冷洋流作用的地区,潜热输送偏低。使潜热输送的带状分布特征遭到破坏。低。使潜热输送的带状分布特征遭到破坏。►44)我国年平均潜热输送通量等值线基本呈纬向分)我国年平均潜热输送通量等值线基本呈纬向分布,由南向北递减。这是因为南方较北方潮湿,且布,由南向北递减。这是因为南方较北方潮湿,且温度较北方高;低值中心在塔里木盆地。温度较北方高;低值中心在塔里木盆地。第四节土壤热通量第四节土壤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土壤热通量:地表土壤与下层土壤间热传导地表土壤与下层土壤间热传导的热量通量。的热量通量。zTckzTQsλ为土壤导热率,c为土壤比热,k为土壤导温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