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跃进”运动——一段难忘的全民大炼钢铁史“大跃进”是古往今来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创造”。恩格斯说过:“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大跃进”这一“创造”,问题就出在它大大超越了中国现实经济的前提和条件,故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1958年钢铁“大跃进”的发生,有着十分复杂深刻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强国情结与强烈的民族悲情意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反衬以上百年的屈辱记忆,也极易造成全民的强国情结与悲情意识,这是基础。二是国内与国际局势的需要与逼迫,中国必须以超常的高速度来发展国民经济,迅速使中国强大起来。三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上述因素合力作用下,发动“大跃进”在所难免。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钢铁“大跃进”的高潮。当时,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是想通过“以钢为纲”大力发展钢铁生产以期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起来,形成一种“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喜人局面。提出“超英赶美”目标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八大上有一段关于球籍问题的著名谈话:“……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显然,他对八大提出的力争五六十年赶超美国的时间表极度不满。1957年11月,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赴莫斯科。会上,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毛泽东在征得中央其他领导人同意后,于18日在会议上提出中国目标。他说:“我国今年有52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1000万到1500万吨钢;再过5年,可以有3500万吨到4000万吨钢。当然,也许我在这里说了大话,将来国际会议再开会的时候,你们可能批评我是主观主义。但是我是有相当根据的。我们有许多苏联专家帮助我们。中国人是想努力的。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一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2000万吨钢,再加15年,可能爬到年产3000万吨钢。中国呢?再过15年可能是4000万吨钢,岂不超过了英国?那么,在15年后,在我们的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12月,刘少奇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决心用15年时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目标。次年3月的成都会议又提出中国可以在“比15年短的时间内超过英国。”确立“1070”的“大跃进”目标1956年9月,周总理在党的八大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中提到:到1962年,我国钢产量可以达到1050-1200万吨。1958年1月15日,薄一波在南宁会议上提出钢产量的新目标是620万吨。3月,在成都会议上,遵照毛泽东在此前提出的“生产计划两本帐”的指示精神,又对钢的指标作了上调:将南宁会议的指标作为中央的第一本账,另外再搞一个高指标的第二本账:钢700万吨。随着第二本账的提出,人们的头脑开始日益发热。会后,各地区、各部门都着手层层加码,制订高指标的第二本账。1195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政治挂帅,经济放异彩”。全面论述了政治的统帅地位。5月,八大二次会议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建设速度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再次将1962年的钢产量由1050-1200万吨拔高到2500-3000万吨,扩大了一倍以上。5月底,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将1958年的钢产量提高到800-850万吨;1962年的钢产量提高到4000万吨。6月,各大协作区召开钢铁规划会议,华东区首先提出1958年将产钢600-700万吨。随之,其它地区也不断调高了钢的产量。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