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EOR的基本概念一.EOR的定义enhancedoilrecovery强化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20世纪80年代提出,前身是三次采油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ZXT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强化采油)天然能量依靠利用人工补充地下能量立足二次采油后,通过改变油藏岩石或流体的性质应用主要是注水注气化学剂混相溶剂热量微生物等二.三次采油ZXT≤15%25~45%四次采油?50~90%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三.EOR与三次采油的区别EOR-包括采收率超过一次采油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包括所有的采油法。三次采油—二次采油以后的通过注入化学剂、热量、混相溶剂的方法二者在概念上是不完全重叠的根据石油开采阶段来划分采油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们习惯上将注水以外的开采方法都称为提高采收率的方法,简称EOR或IOR(ImprovedOilRecovery)—改进型采油比EOR(EnhancedOilRecovery)—强化采油在概念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ZXT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四.提高采收率的方法1、气体混相驱(LPJ、富气、高压干气、CO2、N2、烟道气驱等);2、热力采油(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3、化学驱(聚合物、活性剂、碱等一元驱动、二元复合驱、三元复合驱等);4、微生物采油(微生物驱、微生物调剖、微生物降粘、微生物防蜡等)。ZXT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ZXT第二节采收率的概念一、采收率(ER)定义油藏累计采出的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采收率(ER)=采出储量(NR)/地质储量(N)从理论上来说,取决于波及效率(系数)(EV)和驱(洗)油效率(ED)。因此,采收率(ER)定义为:ER(η)=EV·ED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二、波及效率(系数)EV-波及效率(系数),又称为扫描效率或宏观驱油效率指注入流体波及区域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VVEswVVsw-注入流体的驱替体积;V-油藏总体积;Ev-体积波及系数(效率)。ZXTooroDSSSE指注入流体在波及范围内,采出的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体积之比So-原始含油饱和度;Sor-残余油饱和度;ED-驱油效率。三、驱油效率ED-驱油(洗油)效率,又称为微观驱油效率。ZXT四、影响采收率的因素1、地层的非均质性宏观非均质性-渗透率变异系数;微观非均质性-孔喉大小分布曲线、孔喉比、孔喉配位数、孔喉表面粗造度。地层是非均质的-非均质性越大-采收率越低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ZXT计算方法与步骤:岩心渗透率分析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得顺序号)把超过某渗透率值的岩样数目进行累加统计(将渗透率对(顺序号/岩心总数)X100的值)在对数正态概率坐标上做图画出一条直线,由上式求出渗透率变异系数Vk.(1)渗透率变异系数表征各小层渗透率的差异,从而描述层间的非均质程度。Dykstra&Parsons定义的变异系数为:Vk=(K84.1-K50)/K50描述油层的纵向非均质性。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ZXT设注水井A到油井J的线上打了10口取芯井得到的岩心分析数据。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表1-1岩心分析结果渗透率变异系数变化范围0~1。Vk越大,非均质性越严重,均质地层Vk为零。K50-累计岩样数占50%所对应的渗透率值。K84.1-累计岩样数占84.1%所对应的渗透率值。图1-1渗透率变异系数计算公式有关项的取值求取方法:通常由压汞法的毛细管压力曲线得到。曲线峰值对应的r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孔喉半径,越高表示越均匀,越靠右说明大孔喉出现的频率越高。(2)孔喉大小分布曲线图1-2孔喉大小分布曲线ZXT(3)孔喉比(4)孔喉配位数(5)孔喉表面粗造度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孔喉比是指孔隙半径与喉道半径之比。孔喉配位数是指与一个孔隙相连的喉道数。孔喉表面粗糙度是指孔喉真实面积与表观面积之比。地层微观不均质性表示方法之多,说明油层孔喉结构的复杂性。ZXT2.地层表面的润湿性(1)润湿角法第一章提高采收率概述地层表面的润湿性可分为水湿、油湿和中性润湿三类。地层表面的润湿性可按下列方法判断:当用平衡润湿角判断时,水对地层表面润湿角小于90。为水湿,大于90。为油湿,90。为中性润湿。当用前进润湿角判断时,水对地层表面润湿角小于90。为水湿,大于140。为油湿,90。~140。为中性润湿。当用后退润湿角判断时,水对地层表面润湿角小于60。为水湿,大于100。为油湿,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