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检查手册》前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关胃肠道疾病的研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内科医师而言,消化道一直是肉眼无法看到的盲区。自从有了纤维内窥镜的应用,胃肠病学家才有幸能看到消化道,并知道有否病变。但凭此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某些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尤其是动力异常性疾病,依据视力所见是不能确定诊断的。近年来,由于对胃肠道生理学的大量研究,从而建立了很多新的技术,如pH监测、胃肠测压及最近的胃电图,这些新技术已在世界各地成为胃肠道疾病研究的常规方法。这些技术需要临床医师和临床研究者的掌握和使用。本书作为实用手册,目的就是使任何胃肠中心都能针对疑有的功能性疾病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并告诉他们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检查。书中所述及的种种检查方法需要一定的胃肠道解剖学基础知识,故本书第一章复习了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论述。随后的四章是消化道各主要部位功能性疾病的检查方法。为便于参考,每一种疾病均按相同的标题进行编写,并将最佳的诊断方法作为重点加以阐述。第八章叙述操作方法。在此部分内容,我采用相同的标题(适应症、禁忌症、仪器、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检查步骤、术后注意事项、资料分析、注意事项);读者可将此书作为手册,从中迅速查阅。本书有两章对小儿胃肠道疾病的内容,可能会使读者感到惊奇。因为儿科疾病的诊断较为特殊,坚于无法确切叙述病情的儿童来说,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定量分析非常有用。儿科疾病胃肠道定量检查,有时可与成人完全一样,有时则需较大的修正。本书是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许多十分繁忙又大力鼓励我的临床研究者对本书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可能完成此书。十分感谢本书的所有编写者,特别感谢EamonnQuigley博士在百忙之中仔细审阅了全部内容并为本书作序。并感谢ManfredRitter博士撰写动态γ计数检测章节、JonasZaar先生提供原始插图。缩写对照表CIIP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CIP慢性假性肠梗阻CPM每分钟周数DES弥漫性食管痉挛DGER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EAS肛门外括约肌EGG胃电图EMG肌电图ENS肠神经系统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GER胃食管反流GERD胃食管反流病GI胃肠道HAPC高幅度传导性收缩HPZ高压区IAS肛门内括约肌IBS肠易激综合征IHD缺血性心脏病LES下食管括约肌NCCP非心源性食管动力异常MMC移行性运动复合波PIP压力反转点RAIR肛门直肠抑制性反射RMC直肠复合运动RIP呼吸反转点SO奥狄(Oddi)括约肌SPT定点牵拉法SLE系统性红斑狼疮TLESR短暂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UES上食管括约肌第一章消化系统解剖学胃肠道(GI)可简单地描述为一条由口腔至肛门的中空、肌性管道。按其不同的内径及功能特征,胃肠道可分为以下几部分:·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肛门。另有两个实质性消化器官,肝脏和胰腺,分泌消化液经引流小管到达小肠(图1.1)。消化系统的作用是消化食物,即粉碎食物并转变为最小成分,以使机体能用来构筑和滋养细胞并提供能量。1.1胃肠道管壁的基本结构整个消化管管壁可清楚地分为几层,其组成如下(图1.2):粘膜粘膜是中空器官的内膜。将管腔内容物与肠壁内部结构分隔开,由上皮层、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图1.1消化系统。图1.2胃肠道管壁的基本结构(图为食管的各层结构)。食管和末端肛管的上皮为鳞状上皮,其余消化道粘膜由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在不同的器官,这些细胞的结构也不相同。上皮层下的粘膜固有层中有毛细血管网、淋巴管和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是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重要防线。粘膜下层粘膜下层位于粘膜下。粘膜肌层是一层薄的肌肉,将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分隔开。粘膜下层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称之为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神经丛)的神经网。在食管,此层还包含分泌粘液的腺体。肌层肠壁的肌肉包括数层肌纤维,每层肌纤维排列方向不相同。大部分消化器官有两层肌肉,内环肌和外纵肌。但胃例外,其还有一层斜行肌;结肠也较特殊,其外纵肌层沿结肠纵轴形成三条分散的肌带(结肠带)。肌层的神经网称为肠肌间神经丛(Auerbach神经丛),位于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除了包含上食管括约肌(UES)的近段食管,及包含肛门外括约肌的远段肛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