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要点前言规划布局构想――基于场域的逻辑应对思想为行动之先.任何成功的建筑群体设计,其总体规划构想总是最为重要的。成功的规划可以将个体建筑既具备完整的风格,又不失丰富与多样性。北京工业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北京市属高校。针对此,我们的设计方案也探求一种理性的、如解方程般的逻辑化推导过程。而方程式的已知条件,则是建筑物所在的特定场址与地域。任何一个基地都需回应它所面对的特殊问题,建筑的生成正是从场域中挖掘问题和逻辑分析,并在各层面将观念具体化的过程。校前区应对策略——弱化个性、烘托整体校前区包括国际交流中心和建筑人文外语楼两栋建筑,分别位于校园主入口东西两侧与已建的校园中轴线上的综合楼围合主入口绿化广场,形成一主两副的经典构图。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两栋建筑设计时采取“弱化个性、烘托整体”为大方针。二者尽量谦逊低调,衬托出综合主楼,并共同构筑完整的校园入口形象。建筑体量上通过南低北高、中间低两边高的退台处理,丰富了广场处的视觉层次,增强了主入口广场的围合感。形体上的减法处理,获得了空间感受上的加法效果。同时,自身体量的弱化,更能衬托出中轴线上的综合主楼,也减少了离南面城市道路较近而带来的视觉压迫感。建筑人文外语学科楼体量的弱化,也避免了40余米的建筑高度对东面羽毛球馆的影响。建筑外观手法洗炼,强调体量穿插的雕塑感造型,恢弘大气,体现了教育建筑的文化底蕰和首都高校的特有地域气质。建筑物外墙主体采用暖色陶土面砖,与综合主楼形成色彩对应,同时通过灰色素混凝土及黑色面砖的材质色彩变化突出自身个性。东部地块应对策略——布局整合、生态开放东部地块的六栋主要单体以教学、实验为主,功能相近。我们尝试了几种典型的布局方式。●完全按原有规划方式:由于建筑为放射状布局,与校园原有肌理不太协调,内部产生过多东西向房间,各划分地块面积较小且边界性强,不利于形成师生间良性的互动交流,因此这种布局方式不合适。●仅道路结构按原规划,建筑则正南北向布局。这种形式与地块道路有冲突,产生过多的负空间,既浪费了用地,建筑面积又显不足,整体感不强。●教学楼单独布置,另外单体呈连续的两组“L”型。这一布局虽然整体感强,但是改变了路网结构,用地利用不充分的情况依然存在。●整体式的布局形式:完全打破原来的路网结构,以锲型公共空间组织室内。建筑单元连续布置,中部形成宽阔的的交往空间,轴线端点为北区待建的高层建筑。这种布局整体感强,将多栋建筑集合成一体,多种空间紧密相联,功能分区不再“明确”,强化了功能的有效性与灵活性。这种布局虽然优点明显,但是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格局,不利于分期建设。建筑的生成是场址感应的结果。分析基地及其周边情况可知,新建建筑比邻羽毛球馆又面向百米绿化带和高速公路,北接北工大南路,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几个重要因素有:▲校园人流;▲西部羽毛球馆;▲南部面向高速路的界面。首先考虑到城市因素,作为城市东南区的亮点,既要与羽毛球馆相协调,又要做到整体性;其次是开放性,考虑到校园人流以及其视觉感受,给人亲和感,形成渗透力;再次,应突出建筑与周边道路的关系,保持原来规划道路结构。最终方案在维持规划路网结构的前提下,将功能相近的建筑重新整合,六个主要单体组合成三个组群。在用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有利于资源共享及学科间相互渗透协作。各组群采用统一的柱网体系,具有通用性和可变性。布局的整合使各单体获得了南北朝向,延续了校区的整体肌理。各建筑均采用锲性空间为母体,各单元体有节奏地依次展开,富于韵律感。三个建筑组群通过一道连贯曲线连廊串联成一体。北部曲线朝向建筑组群内部,曲线的流动性使各组群空间相互渗透,建筑外部空间获得更富于张力的表情,不再是建筑附属性的剩余空间,而成为积极的交往场所。在南部区域,曲线位于外侧,朝向城市道路,这不仅呼应曲线形的羽毛球馆,整体连续的界面也形成识别性强烈的城市尺度。建筑外观体现刚柔曲直的强烈对比。外墙以暖色陶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