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一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修正、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实现学习上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探究学习”。因此,在《用水测量时间》一课中,教师把重点确定在滴漏实验,让学生在经历记录流完50毫升水需要多长时间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用水是可以测量时间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发现滴漏水流的速度会变慢,并分析影响水流变慢的原因,从而对”水钟“提出改进的方法。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猜测、验证、发现、分析、归纳、改进等方式可充分体会到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需要细心观察,持之以恒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人类发现创造计时仪器付出巨大的努力。科学注重实证,推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研究成果往往被人们运用在生产生活中。本课《用水测量时间》比较好的体现科学这一特点。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本课《用水测量时间》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中的第三课。学生在研究圭表与日晷后,会发现太阳光影之所以能够被用来计时,是因为太阳光影是有规律地运动着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可是太阳钟只能白天使用,晚上怎么计时呢?这一课将组织学生去探索如何用流水来计时,研究古人计时用的水钟,以及不同的计时方法。认识两种水钟,一种是泄水型水钟,另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在这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观察滴漏,并推测在瓶子中积聚10毫升、50毫升和300毫升分别需要的时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可适当地处理教材。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利用流水是可以用来计时的,进一步进行猜测、验证、分析、发现事实上水在下流过程中不是匀速的,流掉前50毫升水的时间与流掉后50毫升水的时间并不完全相等。到此可提出问题:影响水流的速度可能有哪些因素?水流的速度是在不断变化的,那用水怎么计时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人有没有发现这一现象?他们是怎样让水保持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可分析各部件的作用,理解古代科学家的设计原理。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意识到能够用作计时工具的事物必须是有规律运动着的。因此通过滴漏实验可以发现利用水的流动可以用来计时,但水流的速度会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慢这一现象学生比较难观察到。技能基础:但学生对于滴漏实验(水钟)的制作及操作技能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可以让小组充分讨论,教师加以引导,进一步示范,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认知特点: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中,五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有一定的抽象概念,能够初步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过程与方法:1.记录5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2.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水流的速度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慢;3.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兴趣。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在合作的基础上,经历记录50毫升水慢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水流的速度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变慢。六、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2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教师课件。七、教学过程设计1.模型展示导入法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装置(出示自制的水钟),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做什么用?怎么用?学生观察,猜测。2.揭示课题这个“水钟”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要不要测试一下?(要)。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用水测量时间3.探究一:我们先来研究“水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