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政治单元检测《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1、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2.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涝涝。洪水图腾蚊龙,烈火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A.源远流长B.惟我独尊C.博大精深D.独树一帜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至令仍为很多人所喜爱。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①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他说:“这是我首次访问中国,我看到你们博大的国家,感到很兴奋。在上海这里,我看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高耸的塔楼,繁忙的街道,……。同时我也急切的要看到向我们展现中国古老的古迹,明天和后天我要到北京去看雄伟壮丽的故宫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城,这个国度既有丰富的历史,又有对未来憧憬的信念。”从奥巴马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B.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C.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D.中华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5、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下列对这个特点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是我国文化具有地域性的重要原因②文化的地域差异是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各有特色④不同地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原生态唱法”是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最大亮点和热点。观众从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陕北民歌中感受到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这表明()①中华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②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凸显民族的个性和特征,需要加以融合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弘扬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②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③铸造民族之魂,回归传统文化④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十五分之一。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水》写到,清水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