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强调和部署新时代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指导明确。从课程和教学的视角来看,加强劳动教育除必须开发专设性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有机渗透和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数学、科学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这为学科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学科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必须建立在结构化思考和系统化设计的基础上,否则就只能拿出一些简单化、碎片化的操作内容和方法,很容易流于形式,不但影响学科教学既定目标的完成,而且达不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笔者认为,确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一系列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务实举措当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小小劳动者”为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的特点、劳动的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准确的研判。首先不能忘记作为劳动主体的儿童的特点,要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把握小学生参与的劳动的特点,精准发力;最后要明确学科在劳动教育上的培育功能,彰显学科特点。当前,一些小学生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作为每天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一线教师,我们对此有切身感受。作为劳动主体的儿童既缺少劳动的意识,又缺少劳动的能力,更缺乏劳动的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务必要“看到”儿童的特点。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就能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变。看到儿童的特点,还意味着要落实一个“小”字,有的放矢,培养小小的劳动者。在这方面,学科应有学科的方式,不同学科的教师也有各自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一)唤醒劳动意识:我想去做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劳动,是因为压根儿没有想过劳动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他们的“每日事件清单”中,就没有“劳动”这一项。有的学生把参加劳动当玩耍,一开始挺起劲,但是兴趣一过,或者有更好玩的事情时,他们对手上的劳动就没有兴趣了。这时候如果强行把他们拉回到劳动中来,他们就会出现抵触情绪。上述现象表明,学生缺乏劳动的意识,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关于劳动的概念认知。意识的增强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劳动情境的濡染中、在劳动的实践体验中唤醒“我很需要劳动”的主体意识。以小学科学为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利用科学史里的小故事,让学生看到劳动对人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接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很多创造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些东西到现在还在发挥重要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劳动真的很重要,同时增强民族自信,体会到劳动的崇高、伟大与美丽之处。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必要性。例如研究土壤的课上完了,桌面上一片狼藉,收拾桌子和打扫实验室这些“脏活累活”决不能让学生错过,因为这不仅是在劳动,也是增加学生与土壤亲密接触的机会。教室打扫干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随之产生。这样的经历,有利于学生更新对劳动的认识,珍惜劳动的机会,愿意参加劳动。(二)提高劳动本领:我能做好有的学生不愿参加劳动,不是因为没有意愿,而是缺乏能力。对不会、不擅长的事情,很多学生都选择回避,因为不会做会导致失败、错误,会招致批评,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科学学科注重引导学生研究身边的问题,强调科学探究、动手动脑、积极体验,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构成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必备能力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动手能力强并不等于劳动能力强,有很多擅长动手的学生劳动能力却很弱。在心理学上,能力和智力不同,智力主要解决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而能力是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能说出“劳动很重要”还不够,还不是能力,并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在情境中有目的地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