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电离平衡第一节电离平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分三方面内容: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教材是在三方面内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中化学中的溶液导电实验、高一教材中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和上一章所学的化学平衡的建立及移动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内容虽然相对是新知识,但只要把握好三方面的基础的作用,完全可以很容易建立新的知识点。对于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教学中只要把常见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氧化物等与电解质强弱建立联系即可,教学中还要说明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粒子的不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今后各节内容特别是盐的水解知识的基础,十分重要,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征必须认真掌握。关于弱电解质的平衡的影响因素即电离平衡的移动,虽然课本中没有具体说明,但教学中应该依赖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讨论,在研究中学习。关于电离平衡常数问题,一方面要结合化学平衡常数的特征,建立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也要讨论得出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关于多元酸的电离问题,一定建立有关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2.使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3.常识性介绍电离平衡常数。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以及电离平衡的移动教学难点: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实验法、启发引导法课型:新课课时:2教学内容:第一课时t新课的准备: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复习化学键的知识。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设问:强弱电解质与其结构有没有关系呢?新课进行:一、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复习:强电解质电解质弱电解质化合物非电电解质从氯化钠、硫酸钾、盐酸、硫酸、硝酸等为强电解质说起: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绝大多数为离子化合物和强极性共价化合物,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弱电解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绝大多数为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弱酸、弱碱、水。设问:碳酸钙与一水合氨分别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以醋酸为例:CH3COOH=CH3COO-+H+说明:醋酸的电离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一方面分子电离出离子,另一方面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当矛盾的过程势均力敌时,也可以建立平衡——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离子化)的速率与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分子化)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①从电离开始:CH3COOH=CH3COO-+H+(醋酸加水)②从离子结合成分子开始:CH3COO-+H+=‘CH3COOH(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2、电离平衡的特征“动”——动态平衡;“等”V=\/等\分子化=\离子化;“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保持一定,溶液中各种粒子的浓度保持一定;“变”——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电离平衡也要发生移动。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在氨水中,分别加入适量盐酸、NaOH溶液和NH4CI溶液,对NH3・H2O的电离平衡各有什么影响?有关分子及离子浓度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并简要说明理由。①加入适量盐酸,平衡如何移动?NH3・H2O=NH4++OH-②加入NaOH溶液,平衡如何移动?③加入氯化铵溶液,平衡如何移动?说明:②、③平衡如何移动,取决于加入溶液的浓度。强调:①对弱电解质溶液的稀释过程中,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多,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小变大,再变小;②电离均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电离程度增大,离了数目增多,离子浓度增大。新课的延伸:①电离度的概念简介:与化学平衡中转化率性质相同的参数,适合于弱电解质建立平衡时,反映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可以用于判断电解质的强弱,电离度的影响因素;对于NH3+H2O=-NH3・H2O=NH4++OH-平衡体系,改变压强、加水稀释、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如何移动?教学小结:总结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影响因素;练习电离方程式、,强调多元酸的分步电离。作业:P60-、填空题1、2、4课堂讨论P61三、四,书面作业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新课的准备:1、复习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及影响因素;2、讨论对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