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解热镇痛抗炎药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定义】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NSAIDS。作作用用机机制制通过抑制环氧酶(通过抑制环氧酶(PGPG合成酶)发挥作用合成酶)发挥作用(一)解热作用【特点】1、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与氯丙嗪不同,氯丙嗪直接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在物理降温配合下,可降低高热和正常体温。2、作用部位在中枢。抑制环加氧酶抑制PGs的合成和释放,主要影响散热。一、共同的药理作用解热作用、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战栗肌紧张肌肉运动内分泌腺活动基础代谢糖类蛋白脂类出汗皮肤血流体表面积换衣着环境条件传导、辐射蒸发3637383935产热散热产热、散热平衡,达到体温恒定。调定点学说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感染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机体体温升高(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内热原(细胞因子IL-1、IL-6、TNF等)中枢PG的合成增加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发热】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进入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热原(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PG合成与释放↑→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3.机理: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使PG合成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因此,不宜见热就解。由于T过高能消耗体力,并引起头痛、失眠、惊厥等,解热对症疗法很有必要。对小儿、年老体弱慎防虚脱。氯丙嗪效应降温解热作用机制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抑制环加氧酶抑制PGs的合成和释放特点1.环境温度低——降温环境温度越低,降温越显著可降发热、正常体温2.高温环境——升温只降发热体温不降正常体温用途人工冬眠疗法(降温)治疗发热解热镇痛药与氯丙嗪降温作用比较?NSAID疼痛痛的产生:组织损伤局部产生致痛物质PGs、5-HT、缓激肽、组织胺痛觉感受↑PGs增敏作用(二)镇痛作用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PG组织胺、缓激肽致痛感觉神经末梢致痛致痛(PGE1、PGE2、PGF2α)痛觉增敏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特点】1、对轻、中度疼痛,慢性钝痛效果显著,但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2、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性和成瘾性。3、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PG合成,作用部位在外周。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镇痛作用比较?镇痛药解热镇痛药作用部位中枢外周(主)作用机制激动阿片受体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减少镇痛特点强大,伴有镇静作用及欣快感中等强度,无镇静作用及欣快感适应证用其他药无效的急性锐痛慢性钝痛不良反应易成瘾,抑制呼吸无成瘾性及呼吸抑制(三)抗炎、抗风湿作用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类风湿病的症状,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机理】抑制环氧酶(COX)→PG合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协同作用组织胺、缓激肽、组织胺、缓激肽、5-5-HTHT等释放等释放PGPG合成增合成增加加非特异性致炎物质非特异性致炎物质扩张血管、毛细血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痛管通透性增加致痛扩张血管、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痛觉增敏通透性增加痛觉增敏炎症炎症(红斑、水肿、疼痛)(红斑、水肿、疼痛)炎症炎症(红斑、水肿、疼痛)(红斑、水肿、疼痛)(—)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PGPG合成减合成减少少炎症炎症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诱导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是抑制COX2,使PG合成减少有关。主要生理主要生理保护胃粘膜细保护胃粘膜细胞间信号传递胞间信号传递学功能学功能调节血小板功能骨骼调节血小板功能骨骼肌细胞生长肌细胞生长调节外周血管阻力调节外周血管阻力(PGI(PGI22))分娩分娩((妊娠时妊娠时PGPG增加增加))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功能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功能(PGI,PGE)(PGI,PGE)环氧酶环氧酶(cyclooxygen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