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循环与运动教师党晓云一、心肌的生理特性二、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三、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四、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六、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一、心脏的一般结构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泵血入体循环。定义:心脏和血管组成了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功能:运输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和其他体液因子;调节体温等。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心钠素。意义:血液循环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循环一旦停止,生命也随之终结。第一节心脏生理一、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类型:1普通的心肌细胞工作细胞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前三种特性都是以肌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故又称为电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1.兴奋性: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即受到一个有效刺激作用后会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2.自动节律性: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律细胞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工作细胞无)窦性心律、窦性心动徐缓3.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均具有传导性。其中特殊传导组织的自律性较一般心肌细胞高。4.收缩性:心肌兴奋后也能产生缩短反应。(自律细胞无)其特点如下:1.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2·"全或无"同步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传导过程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心房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一、兴奋性所有心肌细胞都具有兴奋性,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称为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与骨骼肌和心肌相比,有其自身的特征。与神经或骨骼肌一样,心肌细胞兴奋性总要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然后才恢复到正常这样一段周期性变化(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2不同的心肌细胞,其跨膜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波形、产生机制亦不相同•0期:Na离子内流1期:K离子外流2期:Ca离子内流和K离子外流3期:K离子外流4期:离子的主动转运,恢复膜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自律细胞4期膜电位不稳定)AP机制: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离子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平衡电位钠30140+41钾1404-94钙0.00012+132氯30104-33(mmol/L)(mmol/L)(mV)(二)兴奋性的影响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加大,兴奋性下降。反之,兴奋性则升高。②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上移→与静息电位之间的距离加大,兴奋性下降。反之,兴奋性则升高。③Na+通道的性状Na+通道有备用、激活和失活三种状态。备用状态Na+通道可被激活开放,细胞的兴奋性正常;激活状态的Na+通道已经开放,不可能再开放;失活状态的Na+通道不能被激活,因此,Na+通道处于激活和失活状态时,细胞的兴奋性暂时丧失。(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发生兴奋后,兴奋性将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等时期。心肌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膜电位的改变引起的钠通道性状的变化,特点表现为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整个心肌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使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RP:同前AP的特点:1复极过程复杂2持续时间长3升降支不对称RP、AP及其分期二、自律性组织细胞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衡量指标:自动兴奋的频率自律性与自律组织的关系正常起搏点:主导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窦房结)。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本身自律性的自律组织。异位起搏点:异常情况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潜在起搏点。三、传导性传导性:所有心肌细胞均具有传导性。其中特殊传导组织的自律性较一般心肌细胞高。优势传导通路:在窦房结与房室交界之间有一些排列比较整齐的心房肌细胞,其传导速度较其他心房肌细胞快,在功能上构成心房的优势传导通路。前节间束分支连接左、右心房,其传导速度可达1m/s,因此左、右心房可以几乎同时收缩。1.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组成和分布: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