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周光耀周光耀概述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meningococcalmeningitis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eisseriameningitidis))经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本病好发于冬春季,儿童与青少年多见本病好发于冬春季,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主要临床特征:主要临床特征: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一、一、病原学病原学--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形态学特征:形态学特征: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阴性菌体呈肾形双球菌菌体呈肾形双球菌凹面相对成对排列或呈凹面相对成对排列或呈四联菌排列四联菌排列有荚膜,无芽孢,不活有荚膜,无芽孢,不活动,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动,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培养特性:培养特性:专性需氧,常用巧克力色血琼专性需氧,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培养脂平板培养•抵抗力:抵抗力:在外界抵抗力很弱在外界抵抗力很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致病性:致病性:细菌裂解释放的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细菌裂解释放的内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素人是该菌唯一的天然宿主人是该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只存在于人体)(只存在于人体)细菌可从病人、带菌者的鼻细菌可从病人、带菌者的鼻咽部以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咽部以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分离瘀点中分离;;多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多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内。主要抗原:特异性荚膜多糖:血清群:13个亚群,A、B、C群最常见(90%以上)。主要外膜蛋白脂寡糖菌毛抗原二、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一)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带菌者和病人带菌者意义更大带菌者意义更大(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三)易感人群:(三)易感人群:5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6个月个月-2-2岁岁婴幼儿发生率最高。婴幼儿发生率最高。人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人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久。(四)流行特征:(四)流行特征:全年发病,以全年发病,以冬春冬春为主,为主,22~~44月为高峰。月为高峰。密切接触咳嗽、喷嚏Susceptible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PatientsCarriers流行病学60%~70%隐性感染,30%上呼吸道感染和出血点型,典型流脑仅占1%。Sneezecanproducemillionsofdropletsandaerosols.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人体免疫力强细人体免疫力强细菌消灭菌消灭•免疫力较弱无免疫力较弱无症状带菌症状带菌病原菌鼻咽部病原菌鼻咽部上感、鼻咽炎上感、鼻咽炎•免疫力明显低下侵入免疫力明显低下侵入血循环菌血症血循环菌血症••败血症败血症侵入侵入CNSCNS脑膜炎脑膜炎•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暴发型流脑暴发型流脑))11休克型休克型细菌繁殖内毒素细菌繁殖内毒素小血管痉挛小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DIC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休克22脑膜脑炎型脑膜脑炎型细菌繁殖内毒素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水肿水肿充血、出血充血、出血脑疝脑疝形成形成全身施瓦茨曼反应施瓦茨曼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于1928年由施瓦茨曼发现,他以革兰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24小时后再用同种或异种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病理解剖病理解剖•败血症期: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心肌炎、肺水肿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期:脑膜炎期:主要病变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主要病变在软脑膜和蛛网膜可见脑膜血管充血、炎症水肿可见脑膜血管充血、炎症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