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四节位置,课程安排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两者分开,而是以恒力做功、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公式演绎变换推导得出一个功能关系,同时引入了动能和动能定理,这样教学,思路简明。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已独立进行推导,提高推导计算能力。同时考虑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明白动能定理的普遍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运动公式解题的不同点: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非常简便。2.学情分析在前面内容学习中,学生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形式的能量变化。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对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对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可能理论上也能推导,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际事例出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体验动能定理的本质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学生动手等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验物理学科的乐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使用动能的公式进行计算和比较。(2)理解动能定理推导过程,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并能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3)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利用恒力做功、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公式演绎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2)合作讨论和探究对比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与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明确动能定理解题方便快捷。(3)理论联系实际,精讲细练,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2)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感受使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3)通过合作讨论和体验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2)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动能定理的运用。2、难点:(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2)对动能定理的运用。四、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探究,教师示范,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习,使用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课型新授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新课导入第一步:视频导入利用投影展示惊涛拍岸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第二步:教师启发教师:汹涌的波涛能冲击堤岸,龙卷风能拔起大树。这说明运动的物体可以做功,运动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请同学们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反映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学生观察、自主思考。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思考并回答: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让学生感受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3教师: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由物体运动而具有的一种能量叫做什么能呢?学生聆听,回忆初中物理知识。启发学生回顾“动能”的概念。教师: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教师:人类很早就利用风的动能推动帆船前进,利用水的动能驱动水车,现在我们能更有效地利用风和水流的动能来发电。那么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聆听学生回顾并回答回顾初中知识,使学生记忆知识发生迁移。板书:4.4动能动能定理新课教学提问: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能否得到一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