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校医院保健科梁亚荣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人大会(人大会8989年年通过,通过,0404年修订)年修订)2.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9191年,卫生部第年,卫生部第1717号令)号令)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03(03年,国务院年,国务院376376号令)号令)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理办法》》((0606年,卫生部年,卫生部3737号令)号令)5.5.《《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0606年,卫生部)年,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包括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保障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九大章80条。《传染病防治法》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急、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危害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类39种。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鼠疫霍乱法定传染病甲类(2种)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丙类(11种)传染病防控形势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位原因;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传染病防控形势1.少数传染病已被或即将被消灭。如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等。2.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结核病、梅毒等。3.一些传染病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如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4.新的传染性疾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014年全国报告法定传染病2014年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7184391例(甲类27例,乙类3075945例),死亡16629(甲类3人为鼠疫,乙类16056人)人,报告发病率为530.15/10万,死亡率为1.23/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0.40%,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24%。传染病概述结核病防治病毒性肝炎防治传染病概述一、什么是传染病二、传染病的特征三、传染病流行过程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五、传染病的诊断六、传染病的治疗七、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一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二传染病的特征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2.流行病学特征:外来性与地方性;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三间分布(时间、地域、人群)。3.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临床症状与体征通常有发热和毒血症状(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酸痛等)三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及转归的全部自然经过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引起疾病的流行,或使已流行的疾病终止。三传染病流行过程(如何传播)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三传染病流行过程1.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一方面取决于人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取决于病原体特征、数量及其侵入门户等,其中病原体的特征对病原体的致病性及其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