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兴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lihuang@fimmu.comQQ:53815986第六章血液循环小结: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SpDP脉压Bp搏出量(明显)心率(明显)外周阻力(明显)大A弹性(明显)有效血量(明显)总结: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骨骼肌的挤压作用收缩时↑,舒张时↓呼吸运动吸气时↑,呼气时↓重力和体位的影响立→卧↑,卧→立↓(三)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Po2↓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及流速↑后微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Po2↑真毛细血管关闭血流量及流速↓缩血管物质五、微循环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A:总闸门后微A:分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分闸门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后闸门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静脉压↑↑↓不全等所致的水舯血浆胶体↑↓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血浆蛋白↓所致水舯淋巴↑↓丝虫病、癌症等回流受阻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烫伤、细菌感染通透性↑所致的局部水舯第六章血液循环第六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第一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第三节心脏的射血与充盈第三节心脏的射血与充盈第四节血管生理第四节血管生理第二节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第五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第五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第六节微循环、组织液与淋巴循环第六节微循环、组织液与淋巴循环第七节重要器官循环的特点第七节重要器官循环的特点一、神经调节(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和作用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脏交感神经丛(NE)可被心得安阻断脊髓胸段(T1-5)星状神经节颈神经节(换元,Ach+N受体)→心肌细胞膜(β1受体)↓第二信使作用膜对Ca2+通透性增高,Ca2+内流增加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缩力加强窦房结(4期↑)↓↓↓→↓↓↓“称为交感正性作用”房室交界(0期↑)心房肌、心室肌(兴奋-收缩耦联↑)起源: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脏迷走神经丛(Ach)可被阿托品阻断起源:延髓(背、疑核)心内神经节(换元,Ach+N受体)→心肌细胞膜(M受体)↓G蛋白膜对K+外流增加、Ca2+内流减少(超极化)心率减慢传导减慢心缩力减弱窦房结(4期↓)房室交界(0期↓)↓↓↓→↓↓↓“称为迷走负性作用”心房肌、心室肌(兴奋-收缩耦联↓)一般而言,心脏受交感和迷走双重神经支配,在常态下,两种神经均有紧张性,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但迷走神经的作用大于交感神经的作用。例:心率变化(次/分)对照75切断迷走神经>75切断交感神经<75交感、迷走神经均切断100(自身节律)除此之外。心脏还有肽能神经元,其末梢释放肽类物质,影响心脏的活动。(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血管运动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血管收缩(结合能力强)(NE)阻断剂:酚妥拉明β2受体:血管舒张(结合能力弱)阻断剂:心得安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以血管收缩效应为主其分布密度:1.视不同部位的血管而异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状血管和脑血管2.视各段的血管而异:小动脉、微动脉>大动脉>静脉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持续发放低频率的冲动,称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紧张性活动(1~3次/秒),使血管维持一定的收缩状态。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紧张性↑血管收缩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紧张性↓血管舒张2.舒血管神经(乙酰胆碱Ach)1)交感舒血管神经:无紧张性活动(骨骼肌血管)Ach+M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肌肉血流量↑意义:与情绪反应、防御以及运动初期骨骼肌血流量增加有关。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无紧张性活动(少数器官)Ach+M受体→血管舒张→血流量↑意义:舒张局部血管,起局部调节作用。对循环系统的总外周阻力影响不大。3.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轴突反射(axonreflex)末梢释放的递质:不确定组织胺、ATP、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1.延髓心血管中枢最基本的心血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