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笫二医院姚文虎麻疹诊断与治疗2概述麻疹(measles,rub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黏膜斑(Koplik’s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3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直径100一150nm。病毒核心为由负股单链RNA和三种核衣壳蛋白(L、P、N蛋白)组成的核壳体,外层为一含脂质双层的包膜,表面有细小的糖蛋白突起。麻疹病毒主要蛋白质的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有6个结构基因,编码6个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白N、磷酸蛋白P、膜蛋白M、血溶素F、血凝素蛋白H和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麻疹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对M、H、F3种包膜复合蛋白的抗体,F蛋白和H蛋白是麻疹病毒接触人体免疫系统、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应答的主要病毒抗原。4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5(四)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国发病年龄1岁内小儿及成人发病率高。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爆发流行。多为显性感染流行情况:146831/2008年,死亡91例6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7(一)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d。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险浮肿。麻疹黏膜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价值,发生在病程2—3d,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为0.5—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2d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2—3日内消失。8910(二)出疹期皮疹于发热第3—4d开始出现。出疹顺序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d出齐。皮疹特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正常。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伴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肺部可闻湿性哆音,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出疹期约为3—5d1112(三)恢复期出疹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款样脱屑,历时约l一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较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13麻疹的近况由于疫苗的接种,目前麻疹出现了以下变化:㈠成年人麻疹发病率增高141.病毒基因型变异麻疹病毒在近几十年中逐渐发生基因型的改变,病毒基因的变异是麻疹成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H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差异,WHO将麻疹病毒划分为8个基因组,共23个基因型。15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的麻疹野毒株在H蛋白基因和N蛋白基因上出现基因漂移。1954、1977、1989年以后分离的野毒株与疫苗株相比,H蛋白基因分别有2、27、56个核苷酸变异,N蛋白基因分别有9个和76个核苷酸变异。基因型的改变导致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一些国家分离到的麻疹野毒株在抗原性、细胞培养敏感性和血凝等生物学特性上出现差异。16现有疫苗株的免疫血清能中和已知的病毒基因型,说明现在的疫苗仍然对所有流行株有保护作用,但是中国株(基因组H)的免疫血清滴度低于中和Edm株和Chi株的滴度的2~5倍。近年来分离的毒株与实验室传代减毒的疫苗株Moraten相比,H基因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