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党双锁教授埃博拉疫情及秋冬常见传染病的目录埃博拉出血热概况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秋冬季节常见传染病秋冬季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一、概述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二、疫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1976年9~10月间在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1995年4月在刚果(金)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25%。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于接触了1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继发病例都参加病死者传统的葬礼。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Masindi及Mbarara。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布)]和加蓬,共发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为79%。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刚果共和国共发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与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2005年4~6月,刚果(布)发病12例,发现9例病人均死亡。经尸检取样化验后证实。2014年疫情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波及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五国,并首次超出边远的丛林村庄,蔓延至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最新疫情据2014年10月25日WHO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全世界目前已有10141人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4922例,病死率达48.54%。其中西非三国感染情况最严峻.5个国家出现首发病例或本土病例:几内亚1522例,死亡926例,利比里亚4665例,死亡2705例塞拉利昂3896例,死亡1281例各国感染埃博拉病例及死亡病例计表国家病例数量死亡病例死亡率(%)几内亚155392659.63利比里亚4665270557.98塞拉利昂3896128132.88马里共和国11100.00尼日利亚20840.00塞内加尔100.00美国4125.00西班牙100.00合计10141492248.545个国家出现首发病例或本土病例:死亡率高最新疫情WHO已分别于本月17日和19日宣布塞内加尔与尼日利亚埃博拉疫情结束。据统计,医务人员感染450例(几内亚80例,利比里亚228例,塞拉利昂127例,西班牙1例,美国3例),死亡244例,死亡率高达54.22%。截至2014年10月21日,刚果共和国共报导病例67例(38例确诊,28例可能,1例疑似),其中8名为医务人员,死亡共49名,死亡率高达73.13%。三、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呈长丝状体、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分型埃博拉病毒分型目前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型(EBOV):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发苏丹型(SUDV):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本迪布焦型(BDBV):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暴发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但至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抵抗力---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四、流行病学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自然宿主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