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妇产科学》(第2版)配套课件主编:丰有吉沈铿第十二章正常分娩(NormalLabor)正常分娩定义与分类【定义】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至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称分娩。【分类】早产:妊娠满28~不满37足周(196~258日)期间分娩足月产:妊娠满37周~不满42足周(259~293日)期间分娩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294日及294日以上)期间分娩第十二章正常分娩决定分娩的因素决定分娩的因素决定分娩的因素决定分娩的因素产力产力精神精神产道产道胎儿胎儿第十二章正常分娩产力【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第十二章正常分娩产力【子宫收缩力】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整个分娩过程中,特点包括节律性、对称性、极性第十二章正常分娩子宫收缩力【子宫收缩力的节律性】每次宫缩由弱至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临产后正常宫缩节律性示意图第十二章正常分娩子宫收缩力【子宫收缩力的对称性和极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2cm/s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是子宫下段的2倍。第十二章正常分娩产力【缩复作用】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短缩变宽,间歇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使宫腔缩小,宫颈管消失及宫口扩张。第十二章正常分娩产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第三产程可迫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肛提肌收缩力】–第二产程协助胎先露部内旋转、仰伸及娩出,第三产程协助胎盘娩出。第十二章正常分娩产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真骨盆)–软产道两部分第十二章正常分娩骨产道骨产道的大小、形态与分娩有密切的关系,重要标志包括:–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骨盆出口平面–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第十二章正常分娩骨盆入口平面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cm,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入口横径:–两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与分娩有重要关系入口斜径:–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左右各一,正常值平均12.75cm第十二章正常分娩中骨盆平面中骨盆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图7-4第十二章正常分娩骨盆出口平面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间径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图7-5第十二章正常分娩骨盆出口平面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6cm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横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第十二章正常分娩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骨盆轴(pelvicaxis)–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骨盆倾斜度(inclinationofpelvis)–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第十二章正常分娩软产道•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外阴和盆底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第十二章正常分娩子宫下段形成非孕时长约1cm临产后长达7-10cm第十二章正常分娩宫颈的变化宫颈管消失:–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口后扩张;–经产妇多是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宫口开全时达10cm第十二章正常分娩胎儿因素胎儿大小:–决定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头颅骨:–由两块顶骨、额骨、颞骨及一块枕骨构成。颅骨间缝隙为颅缝,包括矢状缝、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