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这是发生在医院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离休老干部呼吸道感染住院•头孢曲松4支/日,用药3天无效•改用舒普深,用药2天无效•改用泰能,用药2天无效•做痰细菌培养,生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磺胺敏感•患者口服磺胺后症状逐步好转•抗菌药物耐药现状的严重性!•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重要性!信号一、细菌耐药相关知识1、什么是细菌耐药性?为什么会产生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微生物产抗菌药物杀灭其他细菌不能产抗菌药物逃避被杀灭,获得耐药青霉素发现头孢类抗菌药物发现….耐药菌进化、变异杀灭—---------逃避被杀灭相对平衡单一耐药—多种耐药---泛耐药×我是超级细菌!!!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敏感耐药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产生灭活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1)细菌产生灭活酶:灭活酶被灭活的抗菌药物水解酶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类钝化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乙酰化酶氨基糖苷类腺苷化酶磷酸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氯霉素酯酶大环内酯类核苷酸转移酶林可霉素类(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降低抗菌药物与靶蛋白的亲和力,如肺链对青霉素的耐药。•产生新的靶蛋白,如MRSA(PBP2a)。•靶蛋白数量增加,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3)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细菌外膜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来降低膜的通透性(4)细菌的主动流出系统-外排泵•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均有主动流出系统,可将药物泵出细菌体。•细菌由于加强主动流出系统外排而致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氯霉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二、细菌耐药性趋势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现,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耐药程度严重的,甚至可以称之为超级耐药细菌。•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献报道发现产“NDM-1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现,该细菌内存在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现者认为其起源于印度新德里,因此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根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等。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都耐药,但对多粘菌素E和替加环素这2种抗生素敏感。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法国、德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虽然多重耐药细菌并不属于一个新问题,并且今后也还会继续出现,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的出现,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强化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停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的法规,减少耐药菌的产生。WHO的建议与评估临床细菌的分类G+球菌微球菌科葡萄球菌MASA、CoNS链球菌科链球菌、肠球菌PRSP、VREG-球菌卡他莫拉菌G+杆菌炭疽、白喉……G-杆菌肠杆菌科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杆菌、ESBLs非发酵菌科假单胞、不动杆菌、窄食单胞厌氧菌:艰难梭菌其他•1940-1960,青霉素时代:解决了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但逐渐出现葡萄球菌耐药•70年代——头孢菌素时代: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90年代——万古霉素时代:革兰阳性菌耐药问题的再次出现,MRSA、肠球菌感染增加,静脉导管的使用也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增加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