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出生于奥地利,193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美国国际大学的著名教授,并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迪尤省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的访问教授。弗兰克尔是言语疗法的奠基者,其治疗理论被称为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前两个学派为S.弗洛伊德学派和A.阿德勒学派。他后来的一些著作有:《活出生命的意义》、《意义的意愿》、《无意识的上帝》、《听不见的要求意义的呼声》、《精神治疗和存在主义》、《医生和心灵》等。这些著作详尽阐述并发展了他的言语疗法。•通过具体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念——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使是在最恶劣的情况。书的成功•销售量1200多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1991年名列“美国最有影响的十大图书”书的背景•罗斯尔柴德医院工作•政府关闭医院•领取一个美国签证•留了下来•全家被捕并驱逐出境•此后三年先后被关在四个集中营中。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囚徒阶段2、适应阶段3、释放与解放阶段1、收容阶段收容阶段症状:惊恐你觉得集中营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收容阶段•当火车进入岔道,显然是要驶入大站时,焦虑的乘客中发出一声惊呼:“站牌,奥斯维辛!”刹那间,每个人都心跳骤停。奥斯维辛——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火车慢慢地,犹豫地行驶,似乎也在尽可能地拖延乘客意识到恐惧的时间。哦!这就是奥斯维辛了!适应阶段冷漠自我保护机制抑制情感情感麻木适应阶段•在这里,我们无法刷牙,且严重缺乏维生素但与以前相比,我们的胃变得健康多了;半年来,我们穿着完全失去本来面目的同一件衬衫;有时因水管冻结,我们许多天不能洗漱,甚至局部的擦洗也不可能,劳动后的双手肮脏不堪,可手上的疮和擦伤从不化脓。适应阶段•我们想象不出来,在这种环境下要活下来是多么困难,可能死去比活下去容易多了,而是什么支撑着作者活下去。•求生的意志•自我保护的本能•正派人给予的一些帮助•精明•运气•积极的态度。释放与解放阶段人格解体从神经紧张到心里平静释放与解放阶段•晚上,我们又聚在一起,有一个人悄悄对另一个人说:“告诉我,你今天高兴吗?”另一个人回答:“说实话,不!”他不知道,大家都是这个感觉。我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要慢慢重新培养这种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意义疗法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意义疗法1、追求意义2、存在之挫折3、意源性神经官能症4、心理——动力5、存在之虚无6、生命之意义7、存在之本质8、爱之意义9、苦难之意义10、次临床的问题11、意义治疗的心理剧12、超级意义13、生命之短暂14、作为一项技术的意义疗法15、集体性神经官能症16、对泛决定论的批评17、精神病学的信条18、精神病学的重归人性化意义疗法的思想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追求意义心理/动力存在之挫折存在之虚无重要原因意源性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厌倦找到意义发动三种方法存在存在?•含义:(1)存在本身,比如人特定模式的生存•(2)存在的意义•(3)对个体存在之意义的追求,即对意义的追求。返回意义?特征:生命的意义是独特的,因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个人来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己追求独特意义的愿望。返回存在之虚无•它可能是由于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双重丧失。•1、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动物本能。•2、原本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迅速的消散。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追求意义遇到的问题•(1)存在之挫折•(2)存在之虚无•两者关系:存在之挫折常常会转向性补偿。如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或金钱得到替代性补偿;还有些时候,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被追求享乐所替代。这些是存在之虚无的伪装。心理——动力•紧张?平衡?•紧张是阻碍吗?•紧张是动力吗?•答案?返回如何找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