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拾翠:幽人何由拥三妾?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一双子、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这是一首非常特别的词,词牌叫做《皁罗特髻》,在整个唐宋词坛,只有苏轼一个人写过。什么叫“皁罗特髻”?“皁罗”又称“皂罗”,是一种轻薄的黑色丝织品,特别适于做扎头的丝带,是宋代最常见的头饰用品之一。苏轼的诗、词里,多次出现“皁罗”: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西江月》“特”即特立、特起、高耸之意,“特髻”就是高高的发髻,这是宋代相当时髦的一种发式。《铁围山丛谈·卷一》记载道: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内官之贵者,则有曰“御侍”,曰“小殿直”,此率亲近供奉者也。“御侍”顶龙儿特髻,衣襜……所谓“顶龙儿特髻”,说明这种“特髻”未必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可能是一种显示头发厚密、发髻丰满且坚挺的装饰。在《东京梦华录》里,便有商铺出售“特髻”的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诞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由此可见,“皁罗特髻”乃是用黑色丝绢将头发扎成高高的发髻,这是从汴京传出来的流行发式,但也有人用黑丝将假做的高髻缚在头上,作为歌舞道具。弄明白“皁罗特髻”,词中又有“使君知客”出现,这首词就不难理解了。那是一位“好客”的太守,让官妓扎着时髦的京城发髻,载歌载舞,款待苏轼,苏轼享用后写下此词,以表谢意。可是词中连续出现七次“采菱拾翠”,依然让人费解。若是词中“和声”,便应放在句间、句后,可词人劈首便是“采菱拾翠”,当中还说“抱着俱香滑”,显然采菱、拾翠是人,是当时正在载歌载舞的陪伴女。让我们先放下采菱、拾翠,先来看两句古老的歌词:涉江采菱,发扬荷些。这是《楚辞·招魂》中的两句诗,王逸《楚辞章句》称采菱为“楚人歌曲也”。可见《采菱》实为楚地古歌,从屈原时候起,便在民间广为传唱。再来看两首南北朝时的歌诗: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梁·简文帝《采菱曲》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采莲童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这两首《采菱曲》和《采莲童曲》,可视作南北朝时期的“曲子词”。泛舟湖池,采摘菱叶、菱芰,齐唱“采莲歌”,在南北朝时,是皇帝和士大夫乐而不疲的赏心乐事。因此江淹在他的《莲花赋》之《序》中说:故河北棹歌之姝,江南采菱之女,春水厉兮楫潺湲,秋风驶兮舟容与。看缥芰兮出波,摧湘莲兮映渚。由此可见,所谓“采菱”,乃是“江南采菱之女”的代称,也是长江流域“棹歌”女子的泛指。接着再看“拾翠”: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魏·曹植《洛神赋》访幼女於蔡邑,选佳人於赵都。或拾翠於神渚,或采桑於城隅。——齐·萧子范《七诱》芳郊拾翠人。回袖卷芳春。金辉起步摇。红采发吹纶。——梁·费昶《春郊见美人诗》写月涂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唐·骆宾王《棹歌行》这四首辞赋、诗、歌行,依次再现了“拾翠”形成之轨迹,先是描述美人捡拾翠鸟的羽毛为装饰的动作,渐渐演进为专指美女,而且写她们的场景都离不开水滨、洲渚、芳郊、碧波。这就是说,江边寻芳“拾翠”,也是士大夫们喜闻乐见的美女姿仪。将“采菱”、“拾翠”铸于一体的,是五代词人李珣。他有两首《南乡子》,连缀一处,可视作姐妹篇:携笼去,采菱归。碧波风起雨霏霏。趁岸小船齐棹急。罗衣湿,出向桄榔树下立。云髻重,葛衣轻。见人微笑亦多情。拾翠采珠能几许?来还去,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