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鲁菌病二.牛结核病三.炭疽*四.牛羊巴氏杆菌病五.牛羊链球菌病六.牛放线菌病七.羊梭菌性疾病(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八.牛羊附红细胞体牛羊病防治技术第三节细菌性传染病布鲁菌病(Brucellosis)牛羊病防治技术第三节细菌性传染病一.概述•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最为易感。•特征: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人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波浪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易复发、易变为慢性,亦称波浪热或波状热•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波浪热:体温持续上升到39度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有再次发热。牛羊病防治技术第三节细菌性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公告《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规定为二类传染病一、概述(发展史)•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至今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布病,•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冰岛和维尔京群岛无。•1860年命名为“地中海弛张热”•1897年命名为“波状热”。•1920年被正式命名为“布氏杆菌病”。一、概述(发展史)•1905年我国重庆曾报告了两例布病。•1916年在福建发现1名布病。•1925年河南发现4名印度侨民感染布病•1932年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头牛中有21头流产。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在吉林白城子进行羊群调查时,发现羊感染率33%,1938年在该地发现布病患者。•新中国在成立前就有布病流行。•流行概况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于60-7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8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我国疫情2010.12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感染布鲁菌病二.病原1、布鲁菌分型:6个种,19个生物型•牛型、羊型、猪型、犬型、绵羊型和沙林鼠型6种布鲁菌。在我国人、畜中有牛、羊、猪和犬4种布鲁氏菌的存在,最近几年来,发现在进口羊的后代中发生了几例由绵羊布鲁氏菌引起的公绵羊附睾炎。至于沙林鼠布鲁氏菌引起鼠布鲁氏菌病,在国内日前尚未报道。•生物型:根据血清学特征、生长特性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生物型:羊布鲁菌有3个生物型;牛布鲁菌有9个生物型;猪鲁氏菌有5个生物型。即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15个生物型。2、形态:各种菌株均为细小的球杆菌或短杆菌,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为1.5微米×0.5微米。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无芽胞形成。•常用科兹罗夫斯基法染色,本菌被染成红色,而其他细菌为绿色或兰色。牛羊病防治技术布鲁菌病电镜下的布氏杆菌光学显微镜下的布氏杆菌二.病原•3、体内分布特点(1)广泛存在流产胎儿、胎衣、乳房及淋巴系统并随胎儿、胎衣、乳汁、尿液排出(2)只是发病初期和刚流产后方可引起菌血症(3)平时局限在生殖器官附近的淋巴结及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4)典型的胞内寄生菌牛羊病防治技术布鲁菌病病原4、抵抗力:布鲁氏菌的抵抗力和其他不能产生芽胞的细菌相似。该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如: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1%来苏儿或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鲁菌病牛羊病防治技术一般自然环境:水、土、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