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区位教学案例VIP免费

农业区位教学案例_第1页
1/2
农业区位教学案例_第2页
2/2
湘教版必修Ⅱ3.2《农业区位因素》教学案例师: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些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学生活动一:1.请你说说下列农业生产现象反映出什么特点:(1)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2)海南岛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稻,三江平原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麦。(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4)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5)《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6)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7)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生:讨论农业生产特点形成的原因:地域性(空间上)、季节性和周期性(时间上)。2.如何利用农业生产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学生活动二:学以致用:利用自然区位因素探究我国的水稻分布区。活动步骤:探究我国的水稻分布区,应该如何研究,需要哪些资料?水稻生长条件: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最适温度为28℃~32℃,夏季温度不低于16℃。多分布于湿润、地形较平坦的地区。(1)学生利用水稻生长条件得出中国7月等温线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地形图。(2)根据资料绘制中国水稻分布区。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进行组内绘图。(3)展示成果。利用投影仪展示每组学生的绘图结果。(4)中国水稻种植区的实际分布。大屏幕展示中国水稻种植区的实际分布图。3.通过对照实际分布图与理论研究图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原因。差异1:我国北方的干旱区本应该没有水稻,但是某些地方却出现了水稻种植,为什么?学生分析:北方出现水稻种植的地区多是有河流流经的地区,河流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探究结论1:干旱区发展种植业主导因素是水源。差异2:我国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本应该有大量的水稻种植,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学生分析:由于此地人口稠密,市场对蔬菜花卉的需求量高,价格较为昂贵,当地农民种蔬菜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农民该种水稻为种菜。探究结论2:市场属于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的变化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差异3:东北只有少数适合水稻种植的地区,但是实际种植面积却要大得多。学生分析:东北大米口感好,市场需求量大。同时利用杂交的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量,全球气候在变暖,使得东北越来越多的地区适合种水稻。探究结论3:技术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使水稻单产提高,全球变暖使种植面积变大。探究结论4: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同时这些农业区位因素还会发展变化。3小结: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技术因素:生物技术、灌溉技术、机械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等;而农业区位因素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学生活动三:课外探究: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西安市引进熏衣草种植的农业区位因素。学生分析:利用薰衣草在世界上的典型生长区域反推出薰衣草的自然区位条件。薰衣草典型生长区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生长条件需要充足的日照和少量的水分。而西安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结论:西安地区不适宜薰衣草生长,所以大面积引入薰衣草种植是不现实的,但是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改进可以在小范围内尝试种植。教师总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既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同时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要全面综合地进行分析。课后作业:讨论教材60-62页的活动题,分别说明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指出是哪些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常规设计思路是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先分析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通过活动加以巩固,再分析农业的技术区位因素,通过活动加以巩固,最后分析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通过活动题巩固。这样安排本堂课的优点在于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农业区位教学案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