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陈寿通假字、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欲信大义于天下2、自董卓已来信,通“伸”,伸张已,通“以”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好为《梁父吟》谓为信然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志犹未已今操已拥百万之众自董卓已来(唱)(是)(成为,变成)(被)(作为)(止)(已经)(通“以”)然操遂能克绍由是先主遂诣亮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屏人(终于)(于是,就)(通“伸”,伸张)(信用)(凭借)(于是,就)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信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用遂用猖獗此用武之国贤能为之用国此用武之国国险而民附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去国怀乡说对……说因此运用,使用出力,效劳可信,确实通“伸”,伸张诚信,信义地方地势国家国都古今异义遂用猖蹶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北据汉、沔,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用武之国贤能为之用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失败凶猛而放肆可以把表可能,能够南方近海地方南中国海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课堂检测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3、(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方针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根据是:a、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b、荆、益两州可作建立霸业的基础。c、修明内政是巩固政权的保证。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本文结构隆中对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三、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抱负正面写为下文作铺垫侧面烘托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侧面烘托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2、夺取荆、益州二州3、修明内政,联吴抗曹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发展的可能性作为根基二、徐庶推荐诸葛亮隆中对前隆中对中隆中对后政治蓝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军事才能学习目标: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作者作品简介: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三国志》简介:《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第一课时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对”: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背景:给红色字注音好为《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璋()北据汉沔()hàobǐngjuétúnyìtuílŏngyuèshēnmiǎnzhòuxùyĭngdàizhāng学生自学讨论:一、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懂的词或句。(20分钟)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10分钟)第二课时小组展示文意的疏通:1、第一自然段;2、第二自然段;3、第三自然段;4、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