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旺碉房石板房竹楼吊脚楼江南民居四合院干栏式窑洞碉房结实敦厚、朴素平实藏族人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碉房的主要特点寒冷的高原上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碉房为藏族人民提供的庇护愈发珍贵为何叫碉房外墙坚固结实,一般多厚达80~100厘米,开窗又小,给人以碉堡的感觉,故称碉房。碉堡碉房碉房的特点碉房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主要建筑形式。用土或石砌筑而成。修筑时通常都选择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其主要的分布地区为藏南谷地一带,这里石料丰富,为建筑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碉房多石木结构,一般二至三层,也有修建四层的。从建筑外观上看,碉房墙体厚实,有明显收分,屋顶基本为平顶,可用来做打麦场,晾晒柴草,平时亦可兼做户外活动之处。底层多作为畜舍,上层住人,储藏物品,经堂也会设在这里。底层一般不开窗,上层开小窗。平面布置上采取逐层退台的形式,下一层构成上一层的晒台。碉房的厕所厕所设在上层,悬挑于后墙上,排泄物通过厕所地面上所开的孔洞,直接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免除了清扫的麻烦;设有两层厕所的则采取上下层错开的方法,使各层厕所的排泄物都能畅通无阻地落进底层粪坑内。因为厕所的独特设计,再加上藏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碉房内外都不存有异味。厕所在哪里?碉房的内部整个建筑结构采用柱顶梁的实木结构形式,并以柱计算房间数。其内部层高较低,房间多呈方形。室内家具往往沿墙布置,以便充分利用室内边角面积,方便居住者的活动。家具的选择以富有藏族特色的卡垫床、小方桌、藏柜为主,呈现矮小、拼装的特点。竹楼竹的轻盈、雅致与韧性都在这一座座竹楼中体现出来茅草顶、竹楼架在雨林之中若隐若现一份原始的自然气息悄然生出弥漫在这一片热带风光里竹楼的优势竹楼作为干栏式建筑的一种,自然以当地盛产的竹材为骨干,并以茅草铺盖顶棚。历史悠久的傣式干阑建筑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它在多方面都能适应当地环境。西双版纳地区气候炎热且潮湿多雨,而架空的楼居利于通风散热,不会使在室内使用火塘做饭的竹楼更加炎热难耐。除了气候的原因外,能够有效的躲避虫兽危害和洪水袭击,是竹楼建筑至今仍被人们使用的另一重要原因。底层架空的竹楼既能避免毒虫恶兽直接进入房间,又可使来袭的洪水从房屋下部的架空结构通过,尽可能地减少了房屋所受到的冲击力。趣闻轶事关于傣族房屋的修建和形式,有很多趣闻轶事。有传说,傣族先祖中最早统治者帕雅寻巴迪建造他的宫殿时,众多的动物都来帮忙。龙、野狗、猴子分别教会了他如何制作楼梯、立柱、穿梁。因此,在今天的傣族民居中,仍有“龙梯”、“狗柱”等叫法。另有一个传说,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到达傣族地区,傣家人便请教他如何建造房屋。诸葛亮随即将几根筷子插在地上,接着脱下帽子放在筷子上说:“照此建造就可以了。”所以傣家竹楼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定用筷子支起的帽子。这些都说明了傣家竹楼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楼内部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竹楼的分布及特点竹楼是傣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属于干阑式建筑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瑞丽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民居之间有不少差异。西双版纳:屋顶为歇山式,屋脊较短,屋面斗笠,下有披屋面,整个屋顶呈重檐式。陡屋面便于排水,而披屋面则能利于遮阳蔽日。因此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居民主要以遮阳防晒的方式避暑降温。德宏瑞丽地区:屋顶也为歇山式,但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