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中意料之外《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案例描述】事情发生在上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这节数学课,我和自己班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了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较之于传统教材的编排目的,新课标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并以一系列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为了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我早早地做了准备。除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和为每一学习小组准备好学具之外,还找了一些相关案例学习经验,希望可以尽早地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以便及时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之后,我走进了教室……课堂教学一切都很顺利!我用创设情境的办法很自然地把孩子们引入到要学习的内容上,在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抽象出减法算式“36—8”后,我把它板书到了黑板上。接下来便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36—8”的计算方法了,在孩子们经过五六分钟的操作与交流后,我开始让各小组进行了汇报。首先我挑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最能合自己心意的小朋友金小龙,他一起来便开始“娓娓道来”:“我是这样想的,先把10根小棒拆开来,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就是28根了。”不出所料,他的回答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然后我笑着问:“看看谁的小耳朵最认真,愿意把听到的再说一次?”孩子们听后,争先恐后地举手,我预设中的几种计算方法都在孩子们接下去的回答中得到了印证。有的说:“我先从30里拿出2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成8根,8根和8根抵消了,留下来就只有28根了。”还有的说:“把36根小棒分成20根和16根,‘16—8’留下8根,最后把20和8根重新合起来就是28根小棒了。”在学生说出一种计算方法或是能较完整地重复出前一位小朋友刚讲过的方法后,为了表示鼓励,按照平常的奖励原则,我会在他的手背上贴上一颗小红星,这样的方法总是屡试不爽,学生发言的热情有增无减。当我把预设中的几种计算方法完全板书到黑板上后,我开始得意于自己课前的周全准备,但还是象征性地问了一句:“还有其他办法吗?”一边说着,一边走向讲台,准备让他们打开课本开始巩固环节的练习。可是,就在要小结以上的学习情况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响亮的声音从教室后方传了出来:“老师,我有一种想法,是用‘8—6=2’,再把‘30—2=28’,我算过了,结果是一样的。”原来发言的是马昊斌小朋友,这孩子平时很善于思考,解决问能常能另辟捷径。此时其他的孩子都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咦——”,带着疑惑的表情侧头看他,有的还在小声嘀咕:“是36减去8,怎么还倒过来把8减去6呀?错、错、错!”经过一番“争吵”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其实,刚开始我也给愣了一下,但很快就明白了马昊斌说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而且这种方法还挺独特。此时,我的脑子快速地闪过一些想法,是跳过马昊斌的想法进入本课的收结阶段呢?还是让更多的小朋友来理解马昊斌的这种想法,继续对“36—8”的计算方法做进一步的探讨呢?事后,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第二种做法。于是,我放下了手中的课本,清了清嗓子说:“马昊斌的想法很独特,是先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36个位上的数,口算起来也很方便,大觉得这种算法是巧合,还是存在一定的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先请独立思考一儿会,再把自己的相法与小组内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教室里又开始响起他们稚嫩的声音,期间我也不停地在各小组间走动,倾听他们的一些想法。又一段时间的“吵闹”之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又一只,第三只……紧接着,让人信服的解释一个个出来了:生1:马昊斌的想法是可以用的,我用这种算法试了一下,‘32—5=27’,‘46—9=37’,结果跟用别的算法是一样的。[学习习惯真是不错,能用举例法证明自己的想法。]生2:我也认为马昊斌是对的,8根小棒先和36里的6根抵消掉6根小棒,还留下2根小棒,再从30根里拿出来抵消,剩下来就是28根了。[是呀,利用一一对应的策略来解释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中6的做法的确挺形象。]生3:我觉得马昊斌的想法有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