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一、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2、等高距全图一致。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为“V”字形。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8、地面坡度与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成反比(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相邻等高线水平距离愈小,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坡度愈大;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愈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小)。9、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拔0米,也可以表示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山丘陵;500米和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和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线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二.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1)判读等高线数值及变化趋势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类型。请你把手握成拳头,将它看成是一个地形区。如下图,左图是该地形区的等高线图,右图为模拟示意图,观察有哪些相似之处?由此记忆等高线图的地形特征是不是更简单明了?等高线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判读方法是:①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凡外高内低的为盆地(洼地)。②凡等高线重合,并用锯齿状表示的为陡崖。悬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n-1)d≤H<(n+1)d(n为重合的等值线条数,d为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差)。③.两个山顶之间的两组等高线相对凸出部分表示的鞍部。④.等高线从高出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最大弯曲处的连线是脊线,也叫分水岭。⑤.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的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就是山谷线,也叫集水线。⑥.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注意判断坡度时还要看比例尺、等值线的等距值等。⑦.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但容易忽视的是利用等高线数值来结合等高线数值、比例尺和地形特征,判断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基本地形类型。a.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b.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的一般为平原c.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较和缓为丘陵。d.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天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为“V”字型,为山地。e.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12、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及温差: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们的气温差(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判读方法:①可读出任意点的海拔高度,还可以看其极值,表示该地区海拔最大与最小情况,进而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的大小。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并指向低处的短线)来判断。a.若A、B两地都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b.若A点在等高线上,B点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相对高度=A点海拔-B点海拔估计值。c.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相对高度h:(n-1)d≤h<(n+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间隔的等高线),d为等高距。②看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如在相邻两条等高线的中间,又增加了一条闭合等高线,则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新增等高线的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和“小于小的”。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经典例题1]: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回答①--②题。①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①P为山坡上洼地②Q为山坡上洼地③P为山坡上小丘④Q为山坡上小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②若b海拔高度为200米,a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