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黄鹤楼送别》VIP免费

《黄鹤楼送别》_第1页
1/3
《黄鹤楼送别》_第2页
2/3
《黄鹤楼送别》_第3页
3/3
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3)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4)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课件出示:孟浩然和李白两人图像。2、教师简介: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出名比李白早,李白和孟浩然成为朋友时,李白非常仰幕孟浩然,把他看成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在两人分别之时,李白特地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再现了大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境。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入诗人的内心,好好品味当时的一幕。(教学设想::高年级段的“文包诗”从诗入手,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细读课文。1、学习1、2自然段,品味“赏景藏情”。(1)饯行是什么意思?年轻的李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2)同学们,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好朋友,李白特意写了这首诗赠与孟浩然。教师读诗。从诗中我们看出李白非常仰慕孟浩然。(3)师述: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课件出示:自由读第1、2自然段,说说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追问: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一个“藏”字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心情。分别在即,两位好朋友心中藏着的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藏的呢?(4)师述:请同学们再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烟花三月的美丽和两好友之间离别时藏着的依依惜别之情。(5)师述:一对好朋友即将分别时赏景藏情,令人感叹。12、学习第3自然段,品读“对话叙情”。(1)师述:不忍分别终须别,请同桌对读第3自然段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用心品味,然后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惜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课件出示:同桌对读第3自然段中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2)师小结:一个满怀仰幕之情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友谊深长,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3)师述: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再次感受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课件出示: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感受两个好朋友分别前的深情厚意。3、学习第4、5自然段,体味“吟诗抒情”。(1)师述: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意?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2)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课件播放图片——李白江边送孟浩然。(4)师述:人有情,景也通人情。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下列这段话说完整: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5)师述:同学们,想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这种深挚的友情给表现出来,现在老师为大家配乐,请同学们自己跟着音乐将这段话用心读出来。(6)教师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7)相信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时,一定是饱含着深情,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出来。(教学设想:在精读感悟之后再去联系课文内容读诗、悟诗,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黄鹤楼送别》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