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名称:《陋室铭》设计者:徐焱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七中学授课年级:七年级所用教材2016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章节名称第四单元: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时一课时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内容分析《陋室铭》篇幅短小且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是易于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易于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的目标。我的教学步骤是: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体会、理解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具备浅显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感知、理解、背诵等学习活动中来。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确立依据:课文的篇幅短小,骈散句结合,韵律十足,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的兴趣浓,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所以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确立依据: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及写法定为教学难点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熟读课文;收集刘禹锡相关资料;结合书下注释自主翻译;勾画难词、难句教学策略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朗读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新课二、学习新知1.了解作家、作品、体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家、作品及“铭”这一体裁(学生结合资料介绍,教师补充、总结)。2.读文:(注意字音、停顿)教师示范背诵、指读课文、学生互读课文、齐读课文,达到熟读成颂。3.译文: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交流汇报。4.品文:问题研讨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苔------劳形)此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提问: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还写了什么?分析: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4)提问: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原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分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因为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5)提问: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原文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分析: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分析:高雅(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