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枣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出示图片导入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把握剧情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四、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活动成果展示: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句子的象征意味。多媒体显示:(1)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2)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3)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4)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1)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2)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3)“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4)“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六、延伸拓展,深化认识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见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七、课堂小结《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赐予——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贮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八、布置作业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