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建设技术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谢永利2011年12月报告提纲1.基本情况2.技术标准3.海底隧道技术方案4.海底隧道施工组织设计5.海底隧道全寿命工程费用估算6.工程地质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分析7.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8.工法综合比选及推荐意见9.目前的建设情况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水域,东连香港,西接澳门、珠海,是一座“沟通三地、承东启西”的特大型跨海工程。工程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技术难点多,尤其是受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限高和规划航道制约。基于对拟建的港珠澳大桥桥位的现场勘察、调研及多次论证,依据相关专题提供的研究成果,围绕桥位的总体路线布局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详实研究,在确保满足预定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提出了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西航道、铜鼓西航道等主航道时以海底隧道的方式通过。1.基本情况24/12/25(1)隧址区海底地层分布•水深:隧道沿线7-16m左右,西深东浅,海中部微隆,为浅滩。•淤泥:全新世海洋沉积物,厚10-20m,流塑状。•粘土:更新世海洋冲积物,厚5-15m,可塑~软塑为主。•砂砾层:更新世海洋冲积物,厚10-30m,粉~细~中~粗砂、砾砂、圆砾土,饱和,中密~密实。•基岩:K10+400以东至东人工岛为燕山期花岗岩分布;K10+400以西至西人工岛为震旦系片麻混合花岗岩分布。岩面约-60~-80m,起伏大。区域地质构造非全新世活动断裂F2,对隧道影响小。隧道补充地质勘察1隧道补充地质勘察2(2)水文条件1•潮汐:不规则的半日潮混合潮型、弱潮海湾;从外海向内涨潮历时递减、落潮历时递增;高潮位由外海向珠江口内逐渐增大,低潮位由外海向珠江口逐渐降低;台风暴潮引起海面升降。•潮流: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中部海域潮流流速比两边大;流速较小,流向为S~N向。流速分布受水下地形影响较大。•波浪:实测最大有效波高(Hs)2.86米,周期(T)为10.1秒,波向为SE向。•泥沙:工程水域的含沙量分布特点是西侧高于东侧,落潮大于涨潮。隧址区含沙量低。(2)水文条件2重度:海水重度为10.0~10.3kN/m3,并随着分层从上向下增大,与涨落潮存在一定关联性。盐度:海水盐度变化范围为11.256~33.908,均值为26.972。海水底层平均盐度高于表层。盐度随潮位的涨高而增大,又随潮位的退落而减小,其变化的趋势和周期与潮位基本一致。温度:水温度变化范围为18.7℃~21.7℃,均值为20.3℃。表、底层水温接近,水温分层不明显。(2)水文条件3海水pH:变化范围为7.11~8.33,均值为8.11。浑浊度:海水浑浊度变化范围为3.7°~283°,平均值为38.9°。海水浑浊度变化范围较大,小潮期以退潮时浑浊度较高,大潮期以涨潮时浑浊度较高,底层平均浑浊度高于表层。(3)地震条件•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珠海、澳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香港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与之对应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据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完成的近场区地震危险性分析专题,本工程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复核结果Ⅶ度。(4)气象条件•风向风速:东南偏东和东风为主,HK侧年平均风速达6.3米/秒。•气温:年平均气温22.3~23℃•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800~2300毫米之间。•雾、雷暴:雾日年平均达19.3天,年平均雷暴日年平均为61.6天。•主要灾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暴雨、龙卷风、雷击、短时雷雨大风(5)通航条件•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港珠澳大桥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的批复》(交水发[2008]97号),同意隧道区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采用30万吨级油轮、25万吨级散货船和15万吨级集装箱船控制隧道最小通航宽度和埋深。•同意隧道区船舶通航最小埋深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以下29米。考虑各航道代表船型通航宽度、航道间的安全距离及人工岛头部紊流区影响等因素,两人工岛之间最小通航宽度为4100米,其中满足30万吨级油轮安全通航深度-29米的宽度应不小于2810米。船舶通航安全深度130万吨油轮航道设计水深为D=T+Z0+Z1+Z2+Z3+Z4,其中:T-30万吨级油轮满载吃水最大水深T为22.2m;Z0-船舶航行时船体下沉值,取0.9m;Z1-船舶龙骨下最小富裕水深,取0.4m;Z2-波浪富裕深度,取0.7m;Z3-船舶装载纵倾富裕深度,取0.15m;Z4-备淤富裕深度,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