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27、《郭沫若诗两首》—《静夜》导学案设计人:沈瑞英审核一、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2.训练朗读课文的能力。3.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及互相协作的能力。。【导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2、理解通话的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三、导学方法朗读→体会→感受→共鸣。四、自主积淀·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2.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直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直快,要做到柔和、舒缓。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3.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诗里的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4.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五、思维链接·目标定位中国古代传说,在南海外有一种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他们像鱼一样在大海中生活。鲛人善织一种薄的丝绸,做鲛绢,更为特别的是,鲛人在悲伤哭泣时,滚落的眼泪是美丽的珍珠,而且珍珠的圆润与否与月亮的盈亏有关,月圆之夜珠亦圆,月缺之夜珠亦缺。故此种珍珠称为“水仙的眼泪”。六、合作研读·整体感悟1.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节写实?哪节写想象?第一书写,写人间的和。第二节写,想象的情形。2.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表现的内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诗人面对缥缈的,连翩。晴夜高穹,该在何处?站在村边的远远望去,只见一片迷蒙,如、似,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对月,泣泪而成。流露出作者思想上的与,内心中的和。抒发了诗人的、思念之情。七、关键品析·重点强化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和词语?用你喜欢的词语写一段优美话?你喜欢的句子:你喜欢的词语:、、、用这些词语说的话:八检测反馈·突破难关1、发挥想象和联想,仿照“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写三句话。abc__________2、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诗的意境。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