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生本教育”学习体会通过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懂得了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本,教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沈大安教授讲到了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并进行了举例说明。《三个儿子》是一个俄罗斯儿童故事,讲的是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这时迎面来了她们的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另一个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妈妈问在一旁看的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老爷爷说的这句话上,“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这一个第1页共2页儿子指的是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孩子。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老爷爷并没有指出这个孩子到底是三个中的哪一个,三个孩子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到底是哪一个,要看孩子们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李校长的意见:别急着给孩子答案,让他们去讨论这个孩子到底是谁更好。如果有孩子说,这个儿子就是帮妈妈提水的孩子,老师可以反问:“为什么不是那个翻跟斗翻得很好或者是唱歌唱得好的孩子。”然后让孩子们找到:“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通过对这个比喻句的品读,细细品味一下这个孩子的优点。然后再问:“他翻跟斗翻得这么出色,为什么你认为老爷爷夸赞的那个孩子不是他。”我想,这样应该更能引起孩子们对文本的思考,说出自己的见地,使那个帮妈妈提水的孩子的优秀品质渐渐浮出水面。在语文学习中,孩子们的视角、阅读经验、认识能力都会跟我们教师有差异。正确估计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我们的教学才能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思考,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这才是生本教育的具体体现,“生本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今后的目标。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