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2年第6卷·第2期摘要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利用露头、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对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剖面层序地层进行研究,识别出2种类型3个层序界面,将长兴组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和5个四级层序,其中CSQ1为Ⅱ型层序,CSQ2为Ⅰ型层序,并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长兴组层序地层格架。CSQ1和CSQ2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型层序界面平整,上下呈不整合接触,普遍存在暴露剥蚀,Ⅱ型层序界面CSQ1顶界面为短暂暴露不整合接触,CSQ1底界面在成因上为水下间断不整合接触,在剖面上为整合接触。关键词普光气田长兴组层序划分层序格架层序界面普光气田长兴组层序地层划分叶武1叶亮2雷卞军1邵晓州1(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2.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长庆指挥部,陕西西安710021)收稿日期:2011-06-29修订日期:2012-03-02作者简介:叶武(198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储层、沉积研究。E-mail:yewu615243@163.com中图分类号:P618.1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132(2012)02-0013-05doi:10.3969/j.issn.2095-1132.2012.02.004天然气技术与经济NaturalGasTechnologyandEconomyVol.6,No.2Apr.20120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层序地层的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界关注的热点,并逐渐得到油气勘查开发部门的重视。许效松等[1](1996)对上扬子台地西缘二叠系—三叠系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将二叠系划分为10个三级层序,其中长兴组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Q9和SQ10),这两个层序均为Ⅱ型层序,飞仙关组/长兴组界线确定为Ⅰ型层序界面。王成善等[2](1999)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大科技项目《中国南方海相二叠系层序地层与油气勘探目标评选研究》中将二叠系划分为11个三级层序,其中长兴组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10和S11),S10为Ⅱ型层序,S11为Ⅰ型层序。田景春等[3](2000)在川滇黔桂地区下—中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中将飞仙关组/长兴组界线划为Ⅱ型层序界面。何莹等[4](2007)在四川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中,长兴组的划分参照王成善的划分方案,两个三级层序界面均为Ⅰ型层序界面,飞仙关组/长兴组界线划为Ⅱ型层序界面。关于把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的观点,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存在的争论是飞仙关组/长兴组界线是Ⅰ型层序界面(SB1),还是Ⅱ型层序界面(SB2)。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将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CSQ1和CSQ2),层序界面为SB2,认为飞仙关组/长兴组界线是SB1。1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特征1.1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层序地层研究的关键是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通常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可以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岩性岩相转换面、特殊的成岩变化、地层叠加样式的改变来识别[1-7]。通过对普光气田资料分析后,结合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出识别普光气田三、四级层序界面的主要鉴别标志(表1)。表1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成因及识别标志表层序界面级别三级四级层序界面成因同一构造旋回中,受构造活动强度和沉积作用双重因素控制的不整合界面受气候和物源供给量控制的沉积间断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界面主要识别标志升隆侵蚀面、水下沉积间断面、局部暴露不整合面、海侵上超不整合面,岩性岩相转化面,测井相转换面,地震剖面上响应岩性突变面、沉积相转换面、测井相突变面、成岩作用变化13/NaturalGasTechnologyandEconomy1.2飞仙关组/长兴组界线是SB11.2.1SB1的证据1)华南地区长兴组顶部普遍存在暴露剥蚀。从整个华南二叠系与三叠系界面来看,川滇黔桂地区广泛暴露和侵蚀,长兴组顶部灰岩出现喀斯特化;川渝地区还广泛出现钙结层;湘鄂赣地区长兴组顶部区域性暴露,有古风化壳和低水位体系域砾屑灰岩;苏浙皖闽粤地区长兴组顶部暴露总体不明显,但隆起区(如无锡、嵩山)有明显的沉积间断,生物群不连续[2-7]。2)四川盆地不同地区二叠系与三叠系界面的岩性接触与不整合表现不一致[1-3]。①台地和浅水陆棚相区。台地边缘长兴期沉积的碳酸盐顶部处于暴露状态,晚二叠世末期由于海平面下降,长兴组顶部溶蚀孔洞、石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