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单体建筑——以北京先农坛庆成宫为例一、引言明清北京的都城规划统一和谐,建筑风貌形神兼备,是我国七大古都中最完美的,也是世界古代都城无与伦比的杰作。中国封建社会崇信“天人合一”与“以礼治国”的理念。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长8公里,犹如中枢脊椎之于全身,强有力地主宰着人身有机整体。中枢脊椎的南端,正是皇家等级左右对称的天坛和先农坛,它的用地均比紫禁城还大。二坛并列,而礼序分明,左为上为阳,右为下为阴。明嘉靖中期,北京增筑外城的同时才全面完成了郊祭“五坛”的建设——先是永乐时初建的南郊天地坛和先农坛,次为嘉靖时建的北郊地坛(建成后南郊原天地坛即为天坛)、东郊日坛、西郊月坛。五坛唯有天坛和先农坛沿中轴线选址在南郊,左右并列,坛区规模最大。完全可以说,二坛的地位扼据了中轴南端之东西,犹如中枢脊椎两旁一左一右的重要关键组织;或者说等于“中轴交响乐”的一节前奏的重要乐章。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北京中轴线的确是以有限的空间塑造了无限的意境。这既要依靠天坛的神圣光辉和特殊魅力,同时也完全少不了先农坛供奉的神明的地位和在整体对称布局上的配合。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和风阳中都的天地坛、先农坛就是在南郊,沿都城中轴线左右对称。二、文摘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说过:“中国的建筑,在立体的布局上,显明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台基,(二)墙柱构架,(三)屋顶。任何地方,建于任何时代,属于任何作用,规模无论细小或雄伟,莫不全具此三部;……中间如果是纵横着丹青辉赫的朱柱,画额,上面必是堂皇如冠冕般的琉璃瓦顶;底下必有单层或多层的砖石台座,舒展开来承托。这三部分不同的材料,功用及结构,联系在同一建筑物中,数千年来,天衣无缝的在布局上,殆始终保持着其间相对的重要性,未曾因一部分特殊发展而影响到他部,使是去其适当的权衡位置,而减损其机能意义。”三、正文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与内坛的几组建筑基本处于东西同一方位上庆成宫明时为山川坛斋宫,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名至今。庆成宫坐北朝南,东西长122.84米,南北宽110.14米,占地面积13529.6平方米。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宫门、内宫门、大殿、妃宫殿。作为皇帝行耕礼后休息和犒劳百官随从之地。院内东侧原有一座钟楼。庆成宫坐北朝南,东西长122.84米,南北宽110.14米,占地面积13529.6平方米。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宫门、内宫门、大殿、妃宫殿(此名系2001年修缮中在四角套兽及某飞椽身上发现的题迹,因该殿名称无记载,故暂用此名),大殿、妃宫殿间东西两侧有东西配殿,内宫门与大殿间院墙东西各有拱券掖门一间。庆成宫整体布局为院中院,内外宫门形成两个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轴线北部的同一高台上,周有围墙相连,形成一座封闭的院落;妃宫殿左右与配殿用围墙相连形成一小院;建筑高台两侧又各为一个院落,其后墙为庆成宫院墙,并在院墙上设墙体门,而院南墙与其相对应处开随墙门一座。院内所有建筑及围墙全部为绿琉璃瓦。内外宫门结构造形基本一致,为砖仿木拱券无梁形制,每座建筑面积120.7平方米,面阔五间16.54米,进深一间7.3米。中国传统的“单体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是以“柱网”或者“屋顶结构”的布置方式来表示的。建筑的平面其实只不过是结构的平面,因此,它代表着另一种不同的意义。它没有使用上的局限,实在是完全理应如此,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结构的平面都不代表任何使用的功能的。“柱网”就是排列柱位所依据的参考用“轴线”纵向和横向所构成的方格形的“网”。这些轴线反映着标准的屋面构造,基本上是平行的。柱位就是这些方格形的网的交点,屋面就支承在这些交点为支点上面。大殿建筑面积约414.53平方米。前置246.93平方米的月台,周圈安装有汉白玉石栏板,正面置九阶台阶一个,台阶两边有日晷、时辰碑,台阶中部有雕龙石板,两侧七阶台阶各一个。大殿通面阔五间27.2米,进深三间(9椽7檩)15.24米殿内明间南部减去金柱两根,屋面单檐庑殿式,有推山,绿琉璃瓦。檐柱头有砍杀斗碩为五踩单翘单昂鎏金斗碩。明间补间斗碩六攒,次间稍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碩16攒(包括4...